公元前212年冬,咸阳城外四百六十名儒生的鲜血浸透了黄土。当扶苏谏言"诸生皆诵法孔子"时,秦始皇不会想到,这场针对思想异见的清洗,将在两千年后被误读为诛杀江湖骗子的正义之举。揭开历史迷雾,真相远比传说更耐人寻味。
公元前213年咸阳宫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公开质疑郡县制,成为焚书令的导火索。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语书》证实,李斯制定的焚书政策绝非仅针对诸子典籍——"非秦记皆烧"的诏令中,特别注明"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豁免,而儒家经典被明令列为禁毁之首。
这场文化浩劫中,博士官署首当其冲。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朝七十二博士中,精通《诗》《书》的齐、鲁儒生占四成。他们珍藏的六国史书和儒家典籍,在御史监查下化为灰烬。当卢生、侯生出逃事件爆发时,秦始皇手中早已握有儒生集团的"黑名单"。
扶苏劝谏时提到的"诸生皆诵法孔子",直指受刑者的儒生身份。出土的里耶秦简中,"诸生"特指通晓儒家经典的博士弟子,与方术之士有明确区分。更直接的证据来自《史记》双重记载:司马迁不仅在《秦始皇本纪》详述事件,更在《儒林列传》强调"焚诗书,坑术士",这里的"术士"实为汉代对儒生的贬称。
文字学考证揭开更深层真相。《说文解字》释"儒"为"术士之称",这种语义演变源于先秦传统。周代"儒"本指掌管祭祀的祭司,孔子革新儒学后,这个群体逐渐分化成传承礼法的儒生和从事占卜的方士。秦朝官方语境中,二者仍被混称为"术士"。
北大藏西汉竹简《赵正书》的出土,让真相愈发清晰。其中明确记载:"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所谓"妖言"正是指儒生借谶纬之学非议朝政。这种思想罪的特征,与方士求仙问药的行为有本质区别。
互联网时代"翻案风潮"盛行,但某些所谓"新解"实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物。就像将赵括美化为"军神"的荒谬逻辑,把坑儒曲解为杀术士,本质是消解历史严肃性的娱乐化解读。
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在于,现代人难以理解思想统制的残酷性。当我们将"焚书坑儒"简化为帝王受骗后的泄愤,就遮蔽了专制政权清洗异见者的本质——这种认知偏差,恰如将奥斯维辛解释为锅炉工失误般危险。
从司马迁到吕思勉,历代史家从未否认坑儒对象的知识分子属性。所谓"秦始皇杀的是骗子"之说,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历史快餐。当我们在短视频里戏说往事时,不应忘记:所有对暴行的美化,都是对苦难的二次践踏。那些没入咸阳尘土的生命,需要被严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