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湾兵马俑:解密汉代墓葬之谜二

米兰马 2023-11-05 10:44:17

这些陶俑造型各异,兵种丰富,如步兵俑,步兵俑手持的武器各有区别,有持弓箭的,有持盾牌的。还有骑兵俑,骑兵俑的战马大小不一,而且还有位列军阵最前端的指挥俑。这些具备了兵制特点的陶俑被称作兵马俑,这一点毫无疑问。

陕西咸阳的杨家湾汉代兵马俑是一项不可错过的文化遗产。这些兵马俑规模庞大,造型也非常有意思。从远处看,这些陶俑身上的彩绘保存得十分完好。此外,杨家湾兵马俑的造型和秦始皇兵马俑一样丰富,但它们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然而,专家发现在杨家湾这3000兵马俑中,基本上只有三种面部形态:一种是脸型比较方正,一种是脸型呈楔形,还有一种则是发髻梳来有点像四川铜人的特征。

尽管面部形态和特征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影响杨家湾兵马俑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应该都记得秦始皇兵马俑总共有8000多个。很多年前,新西兰的人脸辨识专家格兰卡麦隆曾经使用一种全球公开的高科技人脸识别软件,随机扫描了100尊兵马俑,将它们的眼、鼻、口以及其他面部特征进行对比,看看是否存在相似之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经过实验鉴定,8000个秦始皇兵马俑居然全都不一样。

相比之下,杨家湾的兵马俑虽然只有三种不同的面部特征,但它们也同样蕴含着无尽的奥秘。考古专家对这些陶俑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军队排列布局的阵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因此,无论你是文化爱好者还是历史迷,都不能错过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学家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发现,杨家湾兵马俑的三种面部特征与西汉时期士兵的来源基本相对应。

其中,脸型方正的兵马俑是关中俑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而脸型瘦削的兵马俑则主要分布在陇西天水一带,是陇西俑。颧骨高突、头部后面有发髻盘起来的兵马俑则更多见于步兵中,代表着巴蜀文化。

除了面部特征的不同,杨家湾兵马俑在艺术方面也更为独特,具有自己的特点。考古专家发现,兵马俑在古代被用作陪葬品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死者的财富,更多的是对自己政治、军事方面的一种肯定。死者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继续掌握自己的军队,因此选择兵马俑作为陪葬品。

然而,杨家湾的兵马俑个头却只有60多厘米,仅有秦始皇兵马俑的1/3那么高。这个巨大的差异令人感到奇怪。毕竟,秦朝从建国到灭亡只有14年的时间,而杨家湾兵马俑出自西汉初期,两者之间最多只相差几十年。同为陪葬品的兵马俑,在大小上却相差如此之大,这一点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历史学家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祭祀礼仪在不断进步,而非个头大小的问题。

据专家介绍,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为了简化人殉,因此制作成了真人大小。但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汉代,人们可以将其简化、写意化。毕竟,无论兵马俑的大小,它们都是用来陪葬的,死者想要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因此,在汉代,人们对兵马俑进行了简化,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此外,专家还提到,汉代的时局也可能与兵马俑的制作有关。在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之后,汉朝初年的经济形势十分凋敝。因此,从经济角度出发,制作一种既省力又能代表葬俗的陶俑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