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明教授谈中国HbA1c标准化建设现状与未来蓝图

星弘康康 2025-04-15 04:15:16

编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核心指标,在糖尿病诊疗中占据重要地位。4月10日,在IDF 2025大会“HbA1c的全球视角:糖尿病护理的桥梁”专题中,来自中国、印度、葡萄牙、泰国、卡塔尔等多地代表分享了HbA1c诊断与管理经验。IDF-西太平洋地区(WPR)执行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以区域代表身份深度解读中国视角,见解独到且意义深远,吸引众多关注。《国际糖尿病》特别邀请陈教授做客IDF同步直播间,以更直观、深入的方式,为大家剖析中国在HbA1c诊断与管理上的特点、挑战及应对策略,助力推动糖尿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报道如下,邀君享阅。

《国际糖尿病》

我国HbA1c诊断管理与国际相比在阈值设定、适用人群、检测标准化程度、筛查覆盖率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与不足?

陈莉明教授

阈值设定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推荐以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HbA1c 5.7%~6.4%作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并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控制目标。在我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可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补充诊断标准,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尚未将HbA1c纳入糖尿病前期诊断推荐。值得注意的是,贾伟平院士、纪立农教授等国内学者基于中国人群的多项研究表明,适合中国人群的HbA1c诊断糖尿病最佳切点为6.2%~6.4%,低于ADA标准,但更契合中国人群特点。

适用人群

HbA1c检测便捷,不受进餐时间限制。然而,当人体红细胞数量、质量和寿命发生变化时,检测结果会受到干扰。因此,以下情况下不能以HbA1c诊断糖尿病:如镰状细胞病、近期失血或输血、妊娠中晚期、血液透析患者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

检测标准化程度

在HbA1c检测方面,国际上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化体系。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和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参考系统,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并设定了严格的质控标准:要求室内不精密度<2%,室间不精密度<3.5%。

我国积极推进HbA1c检测标准化工作,已在多个省份成立了“HbA1c标准化工作组”,有3家实验室被IFCC正式接受成为HbA1c一级参考实验室,还搭建了全国糖化血红蛋白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工作平台。但当前我国各地区检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参与室间质量评价(EQA)的实验室数量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标准化建设仍有提升空间。

存在的不足

我国HbA1c标准化起步较晚,自2009年启动“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检测一致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免疫分析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学差异,造成检测结果偏差;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三甲医院NGSP认证比例较高,而基层医院因设备落后、质控不足,导致检测结果参差不齐;基层及偏远地区的筛查力度不足,医疗资源有限,严重影响糖尿病早期发现与管理;针对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HbA1c诊断和管理的研究匮乏,规范体系亟待完善。

《国际糖尿病》

目前我国HbA1c检测技术与标准化工作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又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

陈莉明教授

标准化工作进展

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计划(CGHSP,原名为: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项目自2009年启动,已成功开展完成四期。目前,全国三级医疗机构均已设立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实验室,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EQA计划的机构数量达4651家,该计划规模为全球之最。未来,CGHSP项目五期将聚焦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HbA1c标准化中心、糖尿病达标中心及医学达标网,以全面提升相关工作质量。

标准化工作成果

检测质量提升:通过CGSP项目等推动,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室,促进了检测结果在不同实验室间的可比性和准确性,使检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人员培训与科普:在全国40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了医师、技师、大众患者科普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授课2300多人次,培训医务人员15万人、大众患者6万人,媒体宣传覆盖1亿多人,提高了相关人员对HbA1c检测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困境和挑战

基层推广不足: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等限制,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和可比性。特殊人群影响:如高原地区人群、贫血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其生理状态会对HbA1c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针对这类人群开展深入研究,并制定针对性的检测和判断标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可靠性。

《国际糖尿病》

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构建HbA1c智能化管理体系?HbA1c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何种面貌?

陈莉明教授

构建HbA1c智能化管理体系的方法

数据收集与整合: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血糖仪、HbA1c检测仪等设备与电子病历系统或专门的健康管理平台连接,自动收集患者的HbA1c检测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健康数据,如血糖、血压、血脂等,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智能分析与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根据患者的HbA1c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其他健康指标,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及时向医生和患者发出预警。个性化管理方案:基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病史、遗传因素等,结合HbA1c数据,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HbA1c检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的检测精度和准确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HbA1c检测方法将不断优化,减少检测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即时检测(POCT)技术的发展:POCT设备将更加小型化、便捷化,操作更加简单,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使患者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甚至家庭中进行HbA1c检测,提高检测的及时性和便利性。无创化:从采血检测到光学/生物传感、光谱技术的突破:近红外光谱(NIRS)或拉曼光谱通过皮肤表面分析血红蛋白糖化状态;可穿戴生物传感器:柔性电子皮肤贴片通过汗液或组织液中的糖化蛋白标志物间接估算HbA1c。

总之,未来HbA1c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将深度融合AI、物联网与新型检测技术,推动糖尿病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而检测技术则向无创、动态、多维度方向发展。

《国际糖尿病》

请您分享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在糖尿病防控领域的具体合作案例及其最新进展?

陈莉明教授

2017年,贾伟平院士牵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糖尿病论坛,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会,并联合发表“重庆宣言”:倡议“通过教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和根除糖尿病”。

2019年ADA年会上,CDS-ADA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ADA联合开展,围绕糖尿病诊疗前沿研究、临床实践等领域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旨在促进糖尿病领域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国际合作,提升中国糖尿病诊疗水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北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均为首批参加单位。同年12月,CDS-ADA iACP项目在天津启动,美国杜克大学Jennifer Green教授访问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2021年,我们团队与Joslin糖尿病中心的Sylvia E. Rosas教授进行了在线交流,Rosas教授以高分引用的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数据库研究案例,为数据库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思路。

2023年,作为IDF-WPR执委,我受邀参加IDF-WPR会议暨第15届AASD年会,并做了题为“IDF-WPR糖尿病管理的现况和挑战”报告,此次会议有147名中国专家学者参会,其中79人受邀口头发言,25人进行壁报交流。

“EASD中国代谢疾病创新项目”已正式落地中国,由我和纪立农教授主持首场会议,开启了中欧在糖尿病代谢领域的合作新篇章。会议邀请了EASD教育委员会主席Julia Mader教授亲临现场,EASD官方旗舰期刊Diabetologia主编Hindrik Mulder教授和EASD知名专家和赫尔辛基大学内科学教授Per-Henrik Groop教授通过远程连线带来精彩的学术讲解。今后,还将举办EASD中国代谢疾病创新峰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分享学术前沿进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专家简介

陈莉明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天津市内分泌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IDF-WPR执委,CDS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名医,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高校 “学科领军人才”,《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副主编。

大会现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