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以后的农民不用种地,咱们中国的粮食就能实现自给自足,你怎么想?
“绝对是天方夜谭!中国14亿人口,粮食要是敢有一点松懈,老百姓绝对得饿肚子。”不过,偏偏有这么一种技术,还真让这个想法成为现实。
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
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国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的生计。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频仍、生产力低下,饥荒几乎是家常便饭。
例如1942年,河南大旱,数百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啃树皮、挖野菜充饥等现象屡见不鲜,吃不饱、吃不好,是那个时代人民最大的痛苦。
所以建国后,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国计民生的头号工程。到改革开放初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总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变,我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确保14亿人的粮食安全,仍然任重道远。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手段。从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到海水稻,从耐盐碱作物到节水农艺,一大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在这其中,人工合成淀粉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它彻底摆脱了对土地和气候的依赖,用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淀粉,效率远超传统农业。
人工合成淀粉
人工合成淀粉,说白了就是不依靠光合作用,而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为淀粉。
传统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而人工合成淀粉则绕过了这一过程,直接在试管中合成淀粉分子。
那么人工淀粉的想法是谁提出来的呢?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马延和。
马延和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团队的领头人,一天他去外地出差,路上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否可以转化为有用的能源呢?
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农田,他灵机一动,植物不就是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淀粉的吗!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正式立项,开启了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征程。
他们从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出发,设计出一条全新的化学合成路线,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终于在2018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那一年,科学家手中的试管成为了实验室里所有人眼中的焦点。当澄清透亮的试管被滴入碘液后,淡淡的蓝色也随之浮现。
观察到这一现象,实验室里瞬间沸腾。因为这一变色反应证实了淀粉的生成,尽管浓度还很低,但已经点燃了科研人员的希望。
他们知道,这是通往成功的第一道曙光。
此后三年,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验数据日积月累,从一排排到一叠叠,实验记录本也从薄薄一册变成了厚厚一摞。
付出终有回报,2021年,他们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了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这篇论文系统阐述了人工合成淀粉的关键技术路线,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通过巧妙构建多酶级联催化体系,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效率提高了136倍,使得人工淀粉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更激动人心的是,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酶,可以直接将二氧化碳整合到淀粉分子中,使得合成过程更加高效环保。
这些突破性进展表明,人工合成淀粉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可能,离走向产业化又近了一大步。
人工合成淀粉的优势
与传统农业相比,人工合成淀粉可谓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它不受土地、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从根本上破解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难题。
据测算,1立方米的合成反应器年产量可达5亩玉米地,产出效率远超传统种植。
更重要的是,它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和传统的种植业相比,同等产量下人工合成淀粉对土地的需求可降低500倍,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可降低1300-1600倍。
这意味着,即使在沙漠、戈壁、海岛等边际土地上,也能高效生产淀粉,为缓解粮食危机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除了淀粉产量和效率的提升,人工合成技术还实现了淀粉性状的可控调节。
通过改变酶的种类和反应条件,科研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合成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等不同类型,以满足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这种定制化生产模式,将极大拓展淀粉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人工合成淀粉对环境也很友好,它有望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传统农业生中,农机作业和化肥生产都是碳排放大户。而合成淀粉可直接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减少碳足迹。
解放双手,粮食自由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合成淀粉,人们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原料来自二氧化碳和一些废气,会不会有有毒物质残留?
会不会危害健康?对此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毒理实验,证实合成淀粉的安全性与常规淀粉无异,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我国在天津建成了吨级人工合成淀粉中试装置,日产量达到了数十公斤,这在全球尚属首次。中试装置的顺利运行,标志着合成淀粉产业化进程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合成淀粉的大规模应用,还面临诸多技术和成本挑战。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这些问题终会迎刃而解。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的规划化成产,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现实!
结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民才能昂首阔步地走向富裕,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让我们携手并进,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我们定能实现“天下粮仓”的承诺,不仅能够造福中国百姓,还能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资料来源
1.百度百科-《河南大饥荒-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大饥荒事件》
2.人民网-2024-08-06-《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造物新突破(硬核科技背后的创新故事)》
3.环球网-2022-12-09-《「党外人士话复兴」科学家马延和的“人工合成淀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