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此战的 胜利,不仅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威风,而且保障了我国在太平洋地区几十年没有战事,打出了和平。
打败敌人最佳的方式就是击垮他,要用拳头说话,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而是一个开始走向独立、富强、民主的新社会。帝国主义妄图继续用以前的眼光看待中国,继续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那是他们想错了。
1950年,新中国仅成立一年,全国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恢复经济生产,改善民生的任务上,我们不想与任何国家为敌,希望各国能够和平相处,但如果敌人挑衅我们,我们也不怕战,敢战。
那一年,朝鲜爆发战争,美国不仅武装干涉朝鲜,从仁川登陆,而且还威胁到我国东北边境的丹东地区,扔下了重磅炸弹。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更是无视我国发出“台湾是中国内政”的警告,派出了海上舰队,意图阻止中国完成统一。
为了保家卫国,党中央和主席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志愿军战士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舰队”打了五次战役。五次战役中,以大部分的共识而言,志愿军是三胜一平一败的好战绩。
第六次战役为何没有发动
五次战役,志愿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战线也从中朝边境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完成了战略目标。五次战役结束后,主席有意对美军发起第六次战役,让彭德怀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可我们知道,第六次战役最终没有发动,主席有着怎么样的思考呢?他为何叫停了第六次战役,与邓华的一封电报有很大的关系。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出兵后,主席想到了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有利的局面。所谓的有利结果,就是志愿军能够顺利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驱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最坏的结果自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美军有可能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与刚建立的新中国公开正面对决。
第五次战役后,美军也尝到了苦头,他们认为无法战胜志愿军,有意与我军谈判。志愿军将战线推到三八线附近,解决朝鲜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此次朝鲜问题、
既然双方有意谈判,为何志愿军还要准备打第六次战役呢?这里不得不说美军当时谈判诚意不足,有意通过假谈判拖延时间,为他们下一次进攻做准备。五次战役后,中美谈判僵持半月有余,面对志愿军的若干让步,美军没诚意,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拖垮新中国那薄弱的经济。
鉴于这种情况,主席和志愿军总部有意发起第六次战役,让美军乖乖地回到谈判桌上。为此,为了能顺利开展第六次战役,我军高层准备了两月之久,大致计划了此次战役的具体目标和出兵方向。
然而,第六次战役之所以没有打响,与主席收到的一封电报有关,发报人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邓华。
邓华的电报让主席谨慎对待第六次战役
邓华是开国上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出色的表现,作为第一批入朝的高级将领,邓华对朝鲜战场的熟悉情况远高于许多高级将领,是彭德怀身边的好助手。五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回国治病,中央让邓华接替了他的职务。
邓华考虑问题全局周到,彭德怀说邓华是一位好助手,对他非常信任。得知中央有意发起第六次战役,邓华和时任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以及第六次战役打响的可行性问题。
邓华和解方讨论后,得出了如果打胜了和打败了会面临什么情况。邓华认为,如果第六次战役打胜,自身也会付出很大代价,且美军是机械化部队,后勤能力很强,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反攻。如果打败了,不仅自身付出代价极大,很有可能会被美军反戈一击,我们原先的阵地会丢失,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的局面。
志愿军战斗力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也有缺陷,后勤补给困难,缺乏重型武器。如果志愿军越过三八线,进入平原与美军交战,那就是我们的劣势与敌人的优势碰撞了,那样的话志愿军压力太大了。
邓华认为,如果志愿军坚守现有阵地,则占据了战场主动,能消灭来犯之敌的同时,又能保证自身伤亡不大,后勤补给压力也小了很多,最为关键的是,能避开敌人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放大他们不擅长山地作战的劣势。
主席看了邓华的电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再联系到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利于我们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为此,主席致电彭德怀,让他考虑邓华的建议。果然,我军以防御的姿态,连破美军的春季和秋季两次攻势,自身伤亡不大的同时,消灭了美联军十余万人,双方始终维持在三八线附近运动,美军无法突破志愿军防线。
第六次战役志愿军备而不发,说明我们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取胜。当时,论综合国力,中国无法与美国相比,可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被迫签订停战协定,对志愿军来说,是一场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