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台上,水滴仍然一珠一珠得凝结着掉落在地板。而这个女学生却以一种极不自在的形式永远静止在了自己的三十岁。
那么杨元元为何会自杀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惨死厕所的高学历才女杨元元是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有着一张稚气未退的聪慧的脸庞。
看过杨元元的学历变迁,放在当下也是令人惋惜的。
她先是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学系,后又在三十岁时考中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的专业硕士。她是妥妥的高学历女生。
这个本应该拿大女主剧本的人,却选择了自尽,这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在杨元元死后,她的家人们发文声讨学校,就连表亲戚都聚集了起来,他们甚至向学校开出35万高价的死亡赔偿金,并要求校方全权道歉。对此,校方坚决拒绝道歉,校方认为杨元元的死并不是学校的主要责任。
杨元元曾在读研期间,带着自己的母亲望瑞玲一起入住学生宿舍。
这一现象曾登上新闻,被热议,有人称这是携母念书的难得孝行,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缺乏基本人际交往观念和极不尊重舍友、破坏校园秩序的行为。
直到杨元元的舍友们纷纷搬出宿舍,新闻画风才逐渐转变,同时后面的事情也出现了转变。
室友们因为杨母的擅自入住受到了严重影响,学校察觉到这种携母入住的行为给其他学子带来的困扰是严重的,开始严格禁止杨母望瑞玲进入宿舍。
学校人员在宿舍门口拦住想要进去的杨母,这是校方的第一次警告。为此,杨元元和学校僵持不下,杨元元曾写申请书,向学校严肃表示自己的困境和要求。
他们开始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杨元元势单力薄,最终不敌学校。但这之后,学校并没有完全无视杨元元母子俩,毕竟是自己招进来的学术人才,学校反而帮助他们介绍租房。
就在交房的次日,杨元元就惨死在学校宿舍的厕所里。这短短的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杨元元产生如此变故?
谈到杨元元的自杀,就要从心理学的层面去展开分析。在心理学上,存在一种内疚自杀的说法,人对外在世界、事件或他人的攻击性转移到内部,从而造成自杀。
再从危机理论来看,人的一生经历的危机,某些被自杀者视为不可迈过的坎,从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杀死杨元元的真的只是一根毛巾吗?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导火索?谁是施暴者?谁是帮凶?
再次整理杨元元短暂的一生,把那些走马灯似的经历倒带来看。原来她的死是复杂的,也是必然的。穷是起源;爱和责任是负重;家庭是原罪;而生活,是她最后的棺椁。
穷!给了杨元元第一棒子杨元元的悲惨人生是出生开始的。
1986年3月,杨元元的父亲因病遗憾去世,那一年,杨元元才6岁,她同父同母的亲生弟弟杨平平也才4岁。
家庭所有的重担全部落在杨母望瑞玲身上,她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几十年,含辛茹苦。
眼看着杨元元和杨平平都走出老家了,一个个学习成绩优异,即孝顺又有出息,这本是值得赞颂钦佩的事情,可是怎么会发生之后的人间惨剧?
杨元元成长期间,杨母望瑞玲在工厂做工人,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还拿着微薄的工资,三个人挤在小屋里,连饱腹都是个问题。
那时候的杨元元便将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孝心”开始发酵。
同时,贫困,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炸弹,她变得自卑,时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哪一天炸弹被点燃而自焚。
眼看着自己考上大学,弟弟也逐渐长大,家庭的经济压力开始缓解。可母亲的失业又给了她重重的一棒子。
杨母望瑞玲的工厂出了变故,工厂领导要搬迁职工宿舍,可他们家的钱不足以买下住所,望瑞玲被逼无奈办了内退。
这一下,不仅家中的顶梁柱杨母失业失去经济来源,他们一家甚至没有地方住!
生活的基本保障没有了,就连活着都难,这是来自贫困的致命打击。
而也正是因为成长环境的贫困,杨元元极度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掌控能力,对待事情总是将母亲放在第一位。
这也导致了后面的闹剧发生。
畸形家庭里的 “爱和责任”,是颂歌?还是灾患?如果说贫困是射穿杨元元的第一颗子弹,那么畸形的家庭和扭曲的孝心就是第二颗。
杨母是个什么样的人?
独自抚养孩子的伟大母亲?她是。
一人承担全家压力的顶梁柱?她也是。
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传统母亲?她还是。
可杨母还有另一面,她身上有着很多令人诟病的“极端中国家长”的影子,她将女儿视为维持生计的救命稻草,可又要牢牢把她捏在手里。
她的性格缺陷很明显,不管是她成长大环境所致,还是她个人因素所致,她的行为都实实在在间接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杨元元。
杨母望瑞玲究竟做了什么?!
杨元元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读书时候,正值杨母失业之际。望瑞玲无处安家,杨元元又是母亲完全掌控下的“大孝女”,在望瑞玲的命令下,她将自己母亲接到学校宿舍住下。
杨母认为女儿的宿舍住着安逸又舒服,而杨元元也不顾宿舍其余舍友的想法,执意要让母亲住下。
甚至,妈宝女杨元元还以“带母上学”的“殊荣”登上了新闻,一时间成为人人褒扬传颂的孝子形象。
好在那时,她们的行为没有受到严重的反对,她们相安无事地度过了一段时间。
但从这里开始,杨元元的所有行为都被杨母望瑞玲看在眼里。她们像是连体婴儿,杨元元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得到母亲的认可批准,另外杨元元赚来的钱也要用于母子两个的生活开销。
望瑞玲对女儿有着几近疯狂的控制欲,这体现在了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上。
这对母子在大学期间经济压力大到交不起学费,直到杨元元毕业,依然欠了学校3970元。正是这小小的一笔学费,让杨元元毕业后拿不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
没有这些证件,杨元元的大学岁月就相当于白读,这深深刺激了她的精神。杨元元只能拼命赚钱,才拿到了学位证和毕业证。
杨元元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她怀揣求学梦,又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原本以为她的坏日子就要到头了,生活即将走上正轨。却没想到这一求学深造的梦想遭到杨母望瑞玲的反对,她说:“不准去,我们交不起学费!”
美好的前途破碎了,北大的门终究没有向杨元元开放。之后的杨元元灰心失意,她告诉母亲自己想要回到老家湖北省枝江市考公务员,她不愿闯荡,想要稳定了。
可这微薄的愿望又被母亲打回。
“那有什么前途,我宁愿在大城市穷一辈子,也不会回那种小地方去!”
望瑞玲实在眼高手低,她看了大城市的光景,厌恶嫌弃起了小城市的平凡,她坚决地否定了女儿求稳的愿望。
“乖乖女”杨元元再一次妥协,要说她有没有在这里受伤,那是一定的。
在杨元元走投无路之际,西北大学向她寄来了面试邀请,表示了对她的青睐。否极泰来?!她欣喜若狂,她以为这次自己的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真有那种好事?不是在骗你吧?一定是骗子,不准去!”
望瑞玲瘪着脸说着,她又一次打碎了女儿的求学梦,望着母亲的眼睛,杨元元像淋了一场冷雨,内心开始冰凉。
杨元元那时还是顽强的,次次挫折,她依然发誓要“抚养”母亲,她要将她的孝心进行到极致。
杨元元做过英语培训老师,做过保险销售,她还办过杂志社做过培训班。可是这些工资都太低啦!为什么她不去一些高工资的公司上班?为什么她有武汉大学本科的学历还混的这么惨淡?
因为,望瑞玲限制她的工作!因为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控制狂,而杨元元自己是个重度妈宝女,好好的日子过成了这般模样,实在悲哀啊。
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对家中长辈的爱和责任。
话是这样说的,但过了度,没有自我意识的、被操纵的孝是恶心的,是悲催的,是发人深省的。
杨元元,被生活摧毁的玻璃人杨元元的悲剧还在继续。2009年,30岁的杨元元考到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可见她还是不死心,依旧心怀梦想。
这时候的杨元元有一点经济实力了,她能交得上学费了!这一次母亲望瑞玲也很高兴,她说:“上海啊,大城市。”
得到了母亲的批准,杨元元携母启程了。她们故技重施,两人住进了学生宿舍。可这一次,却没有那么幸运。
她们母子两个同吃同睡,让其余室友直呼受不了,室友们不愿意迁就这种事情,但杨元元和母亲的脸皮却厚的惊人。室友们渐渐搬离寝室,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学校知道了这件事,禁止了杨母的入住。这就兜转回了最开始发生的那一幕,杨元元和学校理论争吵,学校为他们寻找租房,再而杨元元自缢厕所。
这一事件的始终进行到这里,相信大家内心的滋味都十分复杂。
杨元元经历了四个学校的周折,一次又一次被求学失败、工作失败等问题缠住,她都挺过来了。眼看着一道又一道大坎都迈过了,她却在即将打开新人生的研究生阶段自杀。
其实杨元元已经是个玻璃人了。她看似完整,实则破碎,她的死是必然的。就算没有校方撵人的事情,没有租房失败的事情,未来还有其他的事在等着她。
她就像一根即将断裂的绳子,之前的伤害像剪子已经将她剪得愈来愈细,最后那一丝,它迟早会断开,或被火烧,或被刀割,或被自己的重量坠断。
杨元元,她死于毛巾,死于贫困,死于家庭,死于孝道,死于生活,也死于自己。
人的一辈子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定下了,为什么呢?这样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三岁看老,一代代传下来的话,一定有它的道理。
在小时候,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渐渐成熟。有的人经济贫困,但思想教育却很丰富,他们穷且弥坚,最终逆风翻盘。
有的人经济富有,但思想教育却很失败,终究不能突破自我,甚至成为败类。
杨元元的事件是一记提醒,孩子的0-18岁是很重要的,做家长的要为他树立起良好正向的三观,同时也要学习怎么做合格的父母,应该成为成就孩子的关键,而不是摧毁孩子的凶手。
否则,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从知道,你说对吗?
畸形的家庭和爱吗,小编在胡说八道,条件许可谁愿意带母上学!
哎穷是根源。学校是压死杨元元的一根稻草!这学校心性凉溥,没有同情心,导致优秀的高材生无助自杀!可恨的学校!杨元元之死学校有不可推彻的责任!
唉,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我怎么没觉得那,这句话是她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