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婆向美国捐95亿,却不给中国员工发工资,如今过得怎么样?

九州品史 2025-04-15 16:20:57

依靠祖国的资源成为商界大佬后,赚足名利。

转身对外国机构一掷千金,号称要“拯救地球”,却对自己员工的工资一拖再拖?

这位“中国女首善”何巧女,曾经风光无限,登上各大慈善榜,甚至在国际舞台上豪言要捐出95亿人民币保护野生动物。

然而,就在她慷慨解囊的同时,自家公司的员工却因为拿不到工资而集体讨薪,农民工在寒风中举着“还我血汗钱”的牌子,场面魔幻得像是现实版《西虹市首富》的讽刺续集。

这位“慈善界的争议女王”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从“园林皇后”到“慈善明星”

1966年,她出生在浙江武义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学园艺。

1990年代,她带着800块钱北漂,靠给高档酒店做盆景起家。

据说,她曾带着团队连夜修剪中南海的盆栽,因为“领导第二天要接待外宾”。

就是这种“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让她迅速在园林行业站稳脚跟。

2009年,她的公司东方园林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百亿,她也因此被称为“园林皇后”。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何巧女的人生堪称完美——白手起家、事业有成,妥妥的励志典范。

但问题就出在,她不甘心只做个低调的实业家,而是想当“慈善明星”。

“PPT慈善”的魔幻操作

2015年,何巧女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高调宣布,要捐出个人30%的股份(约170亿人民币)用于环保事业。

这一壮举让国际媒体炸锅,《纽约时报》盛赞她是“中国慈善的新面孔”。

然而,吃瓜群众很快发现,这些“捐赠”大多是“认捐”而非“实捐”——简单来说,就是“先画个大饼,钱慢慢给”。

这种操作在慈善界并不罕见,但何巧女玩得格外夸张。

2017年,她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慈善晚宴上宣布,要向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捐赠15亿美元(约95亿人民币)。

消息一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她瞬间成了“国际环保英雄”。

然而,现实很快打脸——这笔钱到底到账了多少?答案是:几乎没影。

更讽刺的是,就在她高调“拯救地球”的同时,东方园林的财务危机已经爆发。

2018年,公司负债率高达70%,员工工资被拖欠长达9个月,甚至有农民工在总部楼下搭帐篷讨薪。

有离职员工吐槽:“年会抽奖都是奢侈品,发工资就说没钱。”

慈善还是“信用套现”?

那么问题来了:何巧女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国际慈善”,却对自家员工的困境视而不见?

金融圈的朋友认为,她的套路其实是“慈善信用套现”——高调捐款→提升企业形象→获取政府订单→融资贷款→继续画饼。

简单来说,就是用“慈善光环”来换取商业利益。

比如,她曾承诺向哈佛大学捐赠5000万美元,但附加条件是“确保我女儿能入学”。

这种“慈善+利益交换”的模式,让她的“善举”显得格外可疑。

更离谱的是,她的一些环保项目被曝出“作秀大于实效”。

她曾高调宣布要“拯救中国雪豹”,但云南某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来了就插块牌子拍照,连红外相机都没装几台。”

相比之下,国际环保组织WWF在中国实际投入不到2亿,却默默重建了多个湿地生态圈。

从“首善”到“老赖”

2019年,何巧女的“慈善泡沫”终于破灭。

东方园林债务暴雷,她本人名下股权被冻结37次,甚至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女首善”,如今连高铁都坐不了。

2023年,有网友在杭州灵隐寺偶遇她,素衣布鞋,低调上香。

寺里的师父说,她每月都来,但再也没提过“拯救地球”的豪言壮语。

而美国自然保护协会的官网上,那笔“史上最大个人捐赠”的到账金额,依然停留在最初的1000万美元。

慈善的本质是什么?

何巧女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慈善到底是为了什么?

真正的慈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而不是商业炒作的手段。

可惜,有些人把“捐款”当成了“公关工具”,把“环保”包装成“国际形象工程”,最终却连最基本的责任,比如按时发工资都做不到。

或许,何巧女最初确实有过善意的初衷,但在名利场的诱惑下,她的“慈善”逐渐变了味。

如今,她的名字已经从各大富豪榜上消失,只剩下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员工,和一堆未兑现的“慈善承诺”。

真正的善行,不需要镁光灯,也不需要国际头条。

与其高调承诺“拯救地球”,不如先善待身边的人,与其给外国机构画大饼,不如先解决自家员工的温饱。

毕竟,一个连自己员工都养不活的企业家,又拿什么去“拯救世界”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