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武工队队长林克信,要秘密进城处决叛徒,然而,他却不在晚上行动,非要等到天亮。队员苗东海不解,林克信却只笑不语。
林克信是赵城县武工队的队长,智勇双全,武艺高超,而且还能双手使枪,弹无虚发,令当地的伪军闻风丧胆。
当时,林克信得到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潜入赵城县,处决叛徒张冰如。
这个张冰如曾经也是个大好青年,谁知,在1938年,日军占领了赵城县后,就没了半点血性,不仅为日本人卖命,残害同胞,还曾2次带领日军扫荡根据地,抓捕抗战人员,可谓是罪大恶极。
因此,赵城县委决定将这个败类给除掉,而林克信便是执行这个任务的首选。
但是,张冰如一直住在县城里,城内还有伪军保护他的安全,武工队很难接触到张冰如。
而且一般叛徒被处决后,伪军都会进行大规模搜查,难以逃脱,因此,林克信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挑选了年轻机灵的队员苗东海作为助手,两人经常搭档,很有默契。
林克信和苗东海都知道,此次任务非常艰难,他们早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甚至还准备好了棺材,表示:“肩负党命闯虎穴,齿不落地不生还!”
当时,他们决定伪装成日伪警备队,先混进县城,勘察张冰如宅院周边的环境,然后再找机会,在白天处决张冰如。
苗东海不解,“哥,为什么不在晚上处决叛徒?有夜色掩护,不是更方便吗?”
面对苗东海的疑问,林克信只笑不语,只是带着苗东海在县城周边观察了一天一夜。
苗东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日伪军在晚上巡逻的密度比较大,倘若张冰如一死,城门一关,他们就很难混出城,但如果是白天,巡逻的人相对来说没那么多,城中鱼龙混杂,他们更方便撤退。
确定了计划后,他们就去搞了一套日伪警备队的装扮,还通过其他地下党同志的帮忙,提前在县城里藏了两支手枪。
成功混进县城后,林克信就带着苗东海,先去了地下党员刘小杵家中,通过刘小杵,掌握了伪军平日巡逻的规律,也摸清了张冰如宅院的情况,确认了行动路线。
1944年11月18日,天刚蒙蒙亮,城内的商铺照常开业,十分热闹。
在张冰如家工作的内线传来消息,张冰如今天要在家里打牌。林克信想,机会来了,立刻和苗东海打扮了一番,假装是从洪洞来的日本高特三白的便衣,带上枪,来到了张冰如家。
张冰如家是一个四合院,林克信和苗东海亮出身份,成功骗过了外面看守伪军,进了院子。
林克信看着几个打牌的人,咳嗽了一声,“哪位是张冰如先生?”
张冰如抬起头,一看眼前的两个陌生人,十分警惕,“我就是,两位先生有事?”
林克信笑着说,“三白队长今天从临汾过来,说与您有要事相商,特意让我们来请你。”
张冰如下意识感到不对,推辞道:“那行,你们先去吧,我随后就到。”
苗东海一脸为难,“我们先回去的话,不好交代,张先生还是跟我们一起去吧。”
但张冰如依旧不信任他们,坚持要自己去,不管林克信和苗东海如何催促,都不为所动。
没办法,林克信觉得,再催下去准会暴露,和苗东海对视了一眼,决定先下手为强。
两人趁着张冰如低头摸牌,立即掏出手枪,林克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张冰如开了一枪。这一枪打中了张冰如的脑袋,张冰如顿时栽倒在地。
苗东海也把枪对准了其他人,大喊:“谁也不许动,谁动打死谁!”
一群人被吓住了,林克信趁机将这些人捆了起来,用布条堵住嘴,然后悄悄将大门上了锁,再和苗东海翻墙离开了张家,和等在路口的刘小杵汇合。
刘小杵帮他们将手枪藏到玉米秸里,又亲自掩护他们,撤离了县城。
没多久,日本特务就得知了张冰如去世的消息,伪军赶紧关闭了城门,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一时间,城内大乱,人心惶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林克信和苗东海,早已经抵达了根据地。
第二天,武工队就将处决叛徒张冰如的消息,写在了一张布告上,堂而皇之地贴到了城门口,把伪军气了个半死,此后,伪军的嚣张气焰,也明显收敛了许多。
而城内的老百姓,早就对张冰如恨之入骨,知道这个消息后,全都沸腾了起来,武工队也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功罪,赵城县的抗战气氛从此越来越浓。
在抗战年间,有和敌人正面作战的战士,和敌人打游击的战士,当然,也有像武工队一样,在敌占区艰难地做群众工作,逐步恢复和开辟根据地的战士。
在敌占区,敌伪对武工队的围捕力度之大,远远超过游击队,甚至称得上残酷和惨烈,比如在武安县开展活动的武工队队长胡庚生,就曾被伪军恨得牙痒痒,甚至愿意悬赏5两黄金来捉拿他。
再加上敌占区,汉奸叛徒众多,稍不注意,就会暴露行踪。
张冰如是一个明面上的汉奸,而林克信和苗东海,虽然看似“轻松”地除了他,逃了出去,但在后来执行任务的时候,还是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暗中的叛徒。
好在邪不压正,正义的天平绝不会倾向叛国者。如今我们能过上好日子,还要多亏了先辈们的付出,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