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熙宁五年,苏轼因上书对朝廷“新法”的不满遭到攻击,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
这一年冬至,他游览了吉祥寺,这个寺中的牡丹是最为出名的,春日花开时,文人骚客多会来此观赏,苏轼也因此留下了这首《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这时候的苏轼,还没有经历八年后“乌台诗案”的生死大劫,心态一点都不消沉,其平生洒脱之气在这28个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很得意,这样的寒冬雨天,还有谁像我苏东坡一样,花都没开就独自跑到寺内赏牡丹?一点点骄矜臭屁,那是免不了的,逆境时的闲情雅致,可见一斑。
往年的冬至这天,雨嘀嘀嗒嗒下个不停,寒气逼人,正像苏轼诗中所写。
今年的冬至,却是万里晴天。风尽管“萧萧”却不似北国那般刺骨,即便有雨也不似塞北那样冰冷。这里是江南的姑苏城。
早起的街道上弥漫着一层薄雾,树木和建筑物被雾气缭绕,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隐约可见。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带来几分暖意。阳光透过薄雾,柔和地洒在青石板路上,行人的身影拉长了又渐渐清晰。
去年的冬至,是与父母一起过的。对于北方人来说,冬至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一顿饺子。粗犷豁达的北方人,做不出精美的小甜点,大白菜,和饺子馅,擀面皮,包饺子,生活的热情仿似都包含在了里面。
那天中午,妹妹一家驱车四五十公里穿过整个城市来到了家里。母亲固执地削了几个白萝卜,切成块,让每个进门的人都要吃上一块。所谓气始于冬至,冬至萝卜赛人参。
寒暄过后坐下来,煮好的青青乐平衡茶,每个人也都要喝上几杯,驱散寒意,平衡阴阳,康健身体。
饺子上了桌,父亲笑着说了一句谚语,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吃了冬至饺,一天更比一天好!那顿冬至饭吃的既温暖又熨贴。
今年的冬至又剩下一个人了。父母去了妹妹那边,看了微信群里又包饺子,又煮汤圆,唤了我几次想一想还是没动身子。无他,仅仅是自己想静静。
突然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莫名的脑中翻上来一个问号,”静静是谁?”
小区外的临街商铺里,有一家东北手工饺子馆。厚厚的手擀面皮,浓香的酸菜肉饺子,再加上几个凉拌的小菜,吃起来不要太好。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不但漂亮而且讲话敞亮的老板娘。
接近晌午,我磨磨蹭蹭地溜达了过去。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还回响着”静静是谁”。落座后,要了一份酸菜肉饺子,一份小菜,还偏偏问了老板娘一句,”静静是谁?”
老板娘一愣,随即笑了,“静静啊,是我小名儿,咋了大妹子,想静静了?”
我呵呵一笑,掩饰了过去。
其实心中明白,这“静静”不过是自己一时兴起的玩笑,真正的静,是此刻能享受这份独处的时光,品味着酸菜肉饺的醇厚与生活的点滴。
冬至虽寒,人间烟火暖。
饺子上桌,热气腾腾,仿佛带着家的味道。
我夹起一个,轻轻吹了吹,那熟悉的酸菜香瞬间勾起了心底的回忆。
饺子上桌,热气腾腾,老板娘还热情地递上了自制的辣椒油,那红油辣子一拌,更是香浓无比。
我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看着窗外行人匆匆,心中却感到一种难得的平静与满足。这一刻,没有纷扰,没有喧嚣,只有美食与自我对话的时光。
冬至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不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心灵的一次小小旅行。在这旅途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静静”,也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想起苏轼冬至这天应该是二游吉祥寺了。同年的春天,他曾经跟随当时的杭州知州来过吉祥寺观赏牡丹。
并且在第二天,写下了《吉祥寺赏牡丹》,诗中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人年纪大了还戴着花,自己并不觉得羞耻。应该是花觉得羞耻,因为它被戴在了一个老人的头上。苏轼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洒脱,将岁月的痕迹化作诗中的一抹亮色,让人忘却了时间流转中的无奈与沉重。
走出饺子馆,阳光依旧温暖如初,街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我突然明白,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静静”,便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这份独处的时光,如同冬至的阳光,虽微弱却足以温暖整个冬天。
冬至已至,且将,数九消寒待春来。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侵必删)
——分界线——
|青儿姐的茶语人生|
昨日皆是过往/眼见皆是余生/前半生悦人/后半生悦己
一个爱传统文化、爱喝养生茶、爱吐槽、爱八卦的路人甲
欢迎关注,下期见
特别支持:青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