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细心观察,你便会发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女性同胞的称呼往往集中在了“妇女”、“女人”、“贤妻良母”这些字眼。这些字眼实际蕴含着跟占主导地位的男同胞角力的过程,大意是你们男人能的,凭啥我们女同胞不能做?故而“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是流行。
为此,有一部很有名的影片中还特意给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闯关东》电影中,一群男人在抬木头,结果因为木头太重、下雪路难走,走在前面扛木头的小伙子倒下了。
这时候,站在远处眼巴巴看着的一个妇女,像是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样,立马冲了过去,二话不说将木头扛在了肩头,抬腿就走。
就在一重大老爷们目瞪口呆的钦佩眼神中,该女子还做了一个更能刷存在感的动作:停下来,一只脚直立一只脚悬空弯曲,然后腾出一只手脱下那只弯曲脚的靴子,自顾自但声音洪亮地说道:靴子里进雪了,倒倒。
这正是当时的妇女不想比男人差的缩影,凭什么你们男人做的我们女的做不了?凭什么要歧视我们?我们要用实力告诉你们:妇女能顶半边天,别小看我们。
也正是在这种跟男人角力不想服输的坚韧劲的支撑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女同胞都争先恐后表现出了坚毅、刚韧的一面。她们渴望长大,渴望长大了拥有男人一样的力气和体魄,渴求早日拥有“妇女”的身份,也轻车熟路地进入到了母亲的角色。
如果再次留意的话,上世纪九十年代女孩找男朋友,柔弱一点的男孩更能吸引女孩,因为母性的力量依旧占据了她们的大脑。
但是时隔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情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你再也听不到“妇女”、“贤妻良母”这两个词了,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也走向了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耳边频频出现的“女生”、“女孩”,就连上了岁数的老阿姨们,在做节目中也是一口一个“女生”、“男生”,嗲味十足。
随着口头上称呼的改变,女人对自己的定位也在悄然间发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句很直白的话:现在的女人根本不想长大,她们期望着永远能睡萌萌的公主床,永远能有人替她们遮风挡雨,遇到困难只要嘟着嘴卖个萌,就能有厉害的超人来解救她们。
对于这一点,相信乘坐过高铁的男同胞印象深刻,一个个弱不禁风、妆容卡哇伊的女孩往往会拎着一个大箱子,面对高不可攀的货架,她们往往会轻车熟路、一脸卖萌地求助身边健壮的男同胞,待下车后再重复卖着萌,求助还在身边的男同胞。
正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
为什么就是找不到不谢的玫瑰花?
为什么遇见的王子都不够王子?
……
我突然想起从前陪我的那个洋娃娃,
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的世界没童话
我不想我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
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
……
“妇女”秒变成“女生”,当今的女人为何不想长大?牛顿给出了答案。
众所周知,自牛顿运动定律问世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牛顿运动定律正中我们这个世界的靶心,是对这个世界固有属性最正确的解读。所以不论什么王阳明还是黑格尔,与牛顿揭示的真理相比,他们的理论充其量只能算作心灵鸡汤。
那么牛顿定律说明了什么呢?《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给出了精辟见解:它描述了一个处处都在角力的固体世界。别的不说,重力就无时无刻存在着,人要想立得住、走得稳,首先就得克服重力的作用。
既然在这个世界上,角力不可避免,那就要求人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如此才能与这个坚固的世界做对抗。
可是正如《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所言,女人天性似水,不论是漏斗腰,还是瓜子脸(书中认为是水滴形脸),都不是角力的基础,故而“妇女能顶半边天”终究会有谎言揭穿的一天,故而也就不流行了。
也正是因为女人意识到自己水性十足,不是角力的料,故而在面对这个固体世界时,心中难免充满了恐慌,也害怕长大成人,成为母亲后难以抵抗住各种接踵而来的压力,故而她们希望永远不要长大,做一个永远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又笨又傻的“女生”。
知晓了这一点,对于找对象还一筹莫展的“直男”们,是不是有了一点方向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