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读史”之:黄百韬兵团被歼后,孙元良的建议是很有见地的

二哥雨二 2024-08-07 14:15:11

黄百韬兵团被歼之后,刘峙、杜聿明给他们的主子蒋介石出了一道选择题,选项有:1、和黄维、李延年配合,打通津浦路;2、固守徐州;3、和黄维相互配合,跑到淮河边,再做他图。

这三条意见中,杜聿明、邱清泉偏向于第一条;刘峙、李弥偏向于第二条;孙元良偏向于第三条。

孙元良坚持要跑的理由是:坚守徐州一座孤城,势必会成为王耀武第二。而留在徐州地区和解放军决战,或执行其他作战任务,都是图劳无功的,甚至正是解放军所要得到的结果。因为此时的徐州,已经是孤立无援了,解放军只要掐断了飞机场,一切都完蛋了,最终的结局必将是全军覆没。

其实,孙元良已经意识到,解放军将有新的动作,并为这个新的动作而调整着他们的部署。他对李以劻说:“现在敌人在整理部署,如果我们再等待不撤,那将来只有坐以待毙。目前之局势能救多少算多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你多向总统建议。”

孙元良的分析,是基于黄百韬第7兵团被歼的惨痛教训而做出的,当时,双方的态势虽还不十分明朗,但也初露端倪。国军方面,三块力量,即杜聿明集团、黄维第12兵团、李、刘南线兵团。而他们的对手,同样是三块,一是强大的华野部队,陈兵于徐州城外,虎视眈眈地监视着杜聿明集团;二是中野主力,正在试图包围黄维兵团,变此前的钳制其援救黄百韬兵团作战,而为包围并与之决战;三是中野一部,做钳制南线兵团部署。

从力量对比上而言,双方最弱的都是南线兵团,因为有淮河之隔,加之李延年、刘汝明的背后是国统区,随时可以撤往华中“剿总”控制的地盘并得到他们的援助,因而双方都将此作为次要战役目标部署,是无疑的。

而最强的对手,仍然是粟裕和杜聿明集团,但蒋介石、杜聿明、邱清泉等多数将领都认为,自己痛失黄百韬第7兵团8万余众,粟裕伤亡也不会比自己小。而且,在攻击和打援上,都是付出沉重代价的。因而,在短期内,粟裕不可能有力再战,更不可能打徐州。基于此,他们才主张打通津浦路作战的。

中野应对黄维兵团很吃力,可以说是蒋介石及解放军高层都认识到的事实,刘伯承元帅就曾经发出狠话来:“瘦狗就是要拉硬屎”。邓小平政委也说过:“就是中原野战军打光了,解放军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在他们的对手解放军的棋盘之上,黄维成了第二个被围歼的对象。

这样一来,黄维成了继黄百韬之后,第二个要吃掉的对象,而对于杜聿明集团及南线李、刘集团,解放军此时进行的,正是钳制作战。可以说,粟裕就是怕他们跑。解放军的战役目的就是要把他们留在徐州,逼迫其不能和黄维兵团会合,为中野歼敌提供有利条件。

可惜,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将领们,却采取了防御进攻之策,即三方会合,共同向宿县方向进攻,以达到会师之战役目的。这样一来,便正好打进了解放军预想的“战役圈套”。等到一周之后,醒悟过来,再准备跑时,中野已经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动作。

即便如此,于十天之后的12月1 日,杜聿明集团开始撤退时,粟裕将军还是惊出一身冷汗的,连呼,没想到杜聿明集团会撤退得这么快,感叹自己手中的兵力严重不足的时候,还批评部下说:“七个纵队,七个纵队,好像有了七个纵队,就可以包打天下了?”

试想,如果按孙元良的主张,于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马上就跑,情况会如何呢?

3 阅读:214

二哥雨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