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与中国人口

晓丝看你好 2024-11-18 03:02:57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由于生产力低下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巨大,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粮食产量不足,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1492年,也就是中国明帝国弘治中兴年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一年,探险队返航时,哥伦布带回了玉米。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中国始有对玉米最早的明确记载和形态描述。赵时春《平凉府志》卷四《平凉县·物产》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甘薯先后由哥伦布和史学家奥维多带回西班牙和欧洲。甘薯在中国的传播更为迅速,普及更加全面。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巡抚金学曾便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得以度荒。甘薯本身具有抗涝、耐旱、耐瘠等特性,又特别适合中国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和中国人的口味。发展至今,中国已是甘薯生产和消费的头号大国。 清朝时期,国外传入的红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种植,特别是土豆,可以适应相对寒冷、干旱、贫瘠、盐碱的地区,且不像玉米一样害怕鸟类偷食和野兽攻击。这些新物种极大了增加了粮食产量,为清朝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首次突破1亿大关,从乾隆六年到五十九年的53年间,中国人口净增16987万人,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国人口再创新高,达到了4.3亿。

0 阅读:7

晓丝看你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