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我出生在陇东十八线小镇,在这里我长大成人,早胜镇地处泥阳古道,古名枣社,因此地设有集市,九龙川、马莲河川盛产的大枣在此交流贸易而得名。清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派提督雷正绾设粮台于此,因“社”与“折”同音,为避讳不祥语义,遂改名早胜。
1976年开始在镇小学读书,学校的校舍设在一间祠堂里,室内光线昏暗,散发着一股陈腐的味道,课桌是砖头砌的台子,板凳自带,啥样的都有。没有电灯照明,早起晨读的时候都要自带煤油灯,每人面前点一盏,同学们大声朗诵着课文,那感觉简直就像庙里和尚诵经一模一样。
上到三年级,学校发动学生到砖瓦厂搬砖,师生们干的热火朝天,一学期盖起了一排大瓦房,我们这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后来我随着父母工作调动,来到肖金小学继续上学,距离学校不远有一座残破的宋代古塔,由于品学兼优我被推选为少先队大队长,每天在校门口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发现没有带红领巾的同学让其回家去拿,大部分同学都是农村的,距离学校好几里地,都不愿意回家拿红领巾,于是改成打扫校园卫生做为处罚措施。校园里有很多苹果树,每年秋天硕果累累,繁茂的苹果树枝上挂满了圆润的果实,绿叶间阳光斑驳,映照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时候老师就带上五年级的同学进行采摘,我们一边摘一边吃,干半天能吃七八个大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