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有1300年的历史,“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博取功名,进入官场大展宏图是每个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独占鳌头有人开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名落孙山有人失意,“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三位考试达人。
罗隐,唐末出生于寒儒之家,少时苦学,聪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连续参加10次科举,却没有一次考中,人生跌到谷底还被歌伎嘲笑。没想到因此成就了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至今还被人广泛传颂。
醉别钟陵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归有光,明代文学大家,自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了6次乡试才成为举人,又参加了9次会试,在60岁时才成为了进士,66岁死于任上。略带夸张地说,其人生状态,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入选中学课文,记得有一句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清代山东淄博人蒲松龄,年轻时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才华,19岁便考中秀才,40多年间,他一直做着自己的仕途梦,逢考必去,屡败屡战而又屡战屡败,直到年过花甲才无奈放弃,最后还是家人花钱帮他捐了个贡生,正是:生苦文章为障孽,老于桔柚识甘酸。儿童应念贫中福,坐对蓬窗受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