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发起总攻时,日本三大车企却在战略高地前上演了戏剧性撤退。2月13日,日产、本田、三菱联合宣布终止原本计划三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场被日本媒体称作“平成最后汽车联盟”的宏大叙事,在历时2个月的磋商后黯然收场。这场未及绽放便告凋零的合作,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日本汽车工业在时代裂变中的集体焦虑与战略迷失。

一、联盟解体的三重悖论:从技术路线到利益分配的深层割裂
这场夭折的联盟本质上是日本制造业传统协作模式与新时代产业逻辑的碰撞。表面看,三方在联合声明中强调“将聚焦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合作”,实则暴露出传统联盟模式在电动化时代的严重水土不服。
技术路线的“路线图困境”尤为突出。日产作为全球纯电路径的早期布道者,累计销售60万辆聆风的战绩使其难以放弃先发优势;本田则始终在混动技术领域深耕,其i-MMD系统装机量突破400万套;三菱凭借欧蓝德PHEV在欧洲市场勉强立足。三方截然不同的技术沉淀,导致在合作方向选择时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
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日式“经连会”体系的排他性传统遭遇挑战。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在记者会上那句“每家企业的DNA都需要被尊重”,实则是技术专利共享机制谈崩的体面说辞。据《日本经济新闻》披露,仅电驱系统专利池的贡献度评估就引发23轮拉锯谈判,最终因无法量化各家企业历史投入而搁浅。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三菱汽车背靠三菱集团这棵大树,在电池原材料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日产与宁德时代共建的9GWh电池工厂即将投产;本田则与GS汤浅达成固态电池研发协议。当电动化竞争进入深水区,谁都不愿让渡核心供应链话语权。
二、战略摇摆背后的产业困局:日本汽车业的“加拉帕戈斯化”危机这场联盟的破裂,本质是日本汽车业在电动化转型中战略犹豫的集中爆发。不同于德国车企all in纯电的决绝,日本车企始终在混动、氢能、纯电之间摇摆。这种战略模糊性在合作谈判中演变为致命伤——既想借联盟分摊研发成本,又不愿放弃既有技术路线,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车企全球电动车份额已跌至15%,较2020年下降7个百分点。丰田bZ4X、日产Ariya等战略车型的市场遇冷,暴露出日本车企在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代际差距。当中国车企用“软件定义汽车”重构产业逻辑时,日系车企仍困守“精益生产”的硬件思维。
三菱汽车2023财年高达1200亿日元的净亏损,本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2%的业绩,以及日产全球产能利用率不足65%的现状,构成联盟解体的经济注脚。在生存压力下,三家企业不得不选择更务实的局部合作,而非深度的战略捆绑。

转向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战略合作”,本质上是一种折中方案。这种“有限合作”模式延续了日本企业惯常的渐进式改良思维:在车载操作系统开发、充电标准制定等非核心领域推进协作,而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保持独立。
但这种碎片化合作面临三重挑战:其一,中国车企的全栈自研能力已构建起技术壁垒,2023年国产车型平均智能化配置率达78%,远超日系车的52%;其二,特斯拉引领的电子电气架构革命,使得传统模块化协作模式效率劣势凸显;其三,欧洲《新电池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规则,日系车企的区域化供应链体系面临重构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三家企业不约而同将合作重心转向东南亚市场。日产计划在泰国建立区域电动化研发中心,本田加速印尼电池工厂建设,三菱则与马来西亚PROTON深化合作。这种“战略收缩”暴露出日本车企的无奈——在无法正面抗衡中美欧电动化主力的背景下,试图在次区域市场复制“精益生产”的成功路径。
四、十字路口的抉择:日本汽车业需要“创造性破坏”联盟的解体或许标志着日本汽车工业转型的关键转折点。当集体协作模式难以适应颠覆性创新时,更需要企业展现战略魄力。索尼本田移动公司推出的AFEELA原型车,或许揭示了一种新可能:打破传统车企边界,与科技公司深度融合,在电子架构、人机交互等维度实现跃迁。
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发布的《汽车产业转型战略》中,“开放式创新”被提及27次,远超“技术自立”的出现频率。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已意识到,固守“垂直整合”模式难以应对电动化时代的网状创新生态。或许日系车企真正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联盟,而是一场彻底的“丰田生产方式”革命。
在电动化这场没有退路的战争中,日本汽车业正站在历史拐点。是继续在改良主义道路上蹒跚而行,还是开启颠覆性创新的“破坏式创造”,将决定这个“昭和奇迹”缔造者能否在新时代续写传奇。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500万辆、欧洲车企集体转向纯电平台时,留给日本汽车工业的试错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