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2年五月,刘宋的开国之君刘裕不行了。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自然是十分关心的产业继承问题的,刘裕苦心孤诣,觉得自己的最后安排万无一失,所以走得很安详。
刘裕的临终安排是什么呢?大抵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便是辅政班子的构建,他留给儿子刘义符的辅政大臣有四位:
首先便是著名的军方大臣檀道济,此人一直被作为太子心腹培养,所以刘裕对他很是放心。刘裕对刘义符说的原话便是:
五月,帝疾甚,召太子诫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
啥意思呢?檀道济这人又能干,但又没有什么野心,还比较受约束。你得培养他为自己的铁杆打手。
那么对檀道济的具体安排是什么呢?檀道济带着一部分北府兵镇守广陵,时刻盯着建康的动静,属于站外围提供武力震慑,让朝中文武大臣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便是行政大臣徐羡之和傅亮,这两人政治过硬,靠得住,把朝堂之事交给他们没问题。
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
具体分工是徐羡之为首,傅亮为辅。因为徐羡之不光是刘裕身边的老人了,还是刘裕的儿女亲家,当初在刘穆之去世的时候,让他接替刘穆之的呼声很高。所以,刘裕安排他进位司空、录尚书事,兼扬州刺史,成了首辅;而傅亮因为文化水平高,被任命为中书监、尚书令,主掌机要,给徐羡之当副手。
最后便是当时掌管禁军的谢晦。这位门阀出品的青年英才,肚子里确实是有真才实学,也跟随自己东征西讨过,可是他想法多,背景复杂,容易出问题。将来一定要尽快找机会将他放到会稽、江州去当刺史,别让他呆在朝廷中央瞎掺和。把他放到地方,有檀道济等人震慑着他,他必不敢乱来。
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
第二个便是重要地盘的掌控问题。
首先便是他们老刘家的龙兴之地京口,刘裕死前特意交代: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啥意思呢?京口这个地方是咱家发家的根据地,必须要像你爹一样,一辈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事实上在刘裕京口起事后,一直亲自掌控着京口,直到后来大局已定,为了给儿子搭台,才把京口交给了接班人刘义符。这次再次提醒,也侧面说明京口在刘裕心目中的地位。
然后便是在他们老刘家立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荆州。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人都是凭借荆州跟他刘裕打过擂台的。为了防范当时镇守荆州的老三刘义隆将来给老大刘义符制造麻烦,刘裕对荆州进行了拆分,从荆州划出了十个郡成立了湘州。刘裕还在遗诏之中特别强调,荆州重镇非皇子不能居之,还得不停的轮换岗位。
初,武帝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
无论是京口的“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还是荆州的“诸子次第居之”,刘裕都是在帮儿子刘义符强干弱枝。
第三个就是给刘义符提供具体的执政操作说明书。
刘裕死前亲笔遗诏:朝廷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别弄出个别的办公机构,宰相监管扬州,配兵千人,将来要是大臣任机要,也要从建康的常备军中配给相应的警卫队防备刺客,有征讨时派大将带着建康的中央军前去作战……啥意思呢?要牢牢保证建康的政权和军权集中性,千万不能分权。
然后还交代儿子刘义符,在他之后如果有幼主,主政权必须交给宰相,千万不能让外戚掺和进来,尤其不允许搞太后垂帘听政。为啥呢?因为刘裕为了拉拢世家大族,给儿子们娶的都是门阀女子。但他骨子里是不信任士族门阀的,不让外戚干政,东晋的门阀政治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小。咱要永远封禁门阀,只相信咱们京口系的自己人(宰相都是从京口系里提拔的)。
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
由是观之,刘裕替儿子刘义符的提前谋划不可谓不周到详细,人、事、法等方面几乎是面面俱到。但那又如何呢?你刘裕一生心里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从未真正在乎过其他人,那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别人心中会真正有你们老刘家吗?你看到的人的面孔与心思就一定是正确和真实的吗?结果很打脸,在刘裕去世后的一年多,刘裕的所有预设均宣告失控。此事后话。
而且从人性和历史的惯性来讲,刘裕这样一厢情愿的设计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东汉是不是从刘秀事情就开始预防外戚和权臣、宦官,最后乱成了啥样子了?再往近了说,北边的北魏也是经历了拓跋珪、拓跋嗣两代人的矫枉过正,死了无数人才勉强进入了新秩序。你才把由门阀轮流坐庄上百年的东晋据为己有,就想实现你们老刘家的独裁统治,可能吗?
你刘裕戎马一生,确实很彪悍。但是在这么多年之后,世人也渐渐看清了你的本来面目。你本是国之柱石,但却一心只想实现个人私欲,从未真正关心过国家和人民;你为了集权,一路上逼死了无数老兄弟和肱骨之臣;你为了有名义加九锡篡位,枉顾实际情况去夺取镜花水月的关中,还别有用心地牺牲了那么多从龙猛将……你其实也就是另一个篡晋的桓玄而已,或者是走得更远一点的桓温而已。
既然你刘裕和你们老刘家是一心只为自己,那你又如何能成功遏制手下人有样学样的野心和欲望呢?难道那些京口元老不希望复制你刘裕吗?不希望自己成为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那样的存在吗?还有前面那些风光无限的世家大族子弟他们真的不想重现祖上荣光吗?
所有的表面臣服只是对你刘裕强大武力的暂时屈服,而不是认可你们家的品牌。所以,你刘裕的所有设想其实都毫无价值,你唯一的指望就是你的儿子、孙子永远都跟你一样逮谁灭谁,千万别老、别死、别弱、别打瞌睡……
刘裕死后,中央政权正式落到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三人手中,檀道济负责在外围军事站台。这几个人的背景也简单介绍一下吧。
徐羡之,东海郯人,最开始为刘牢之的镇北功曹,后来成了桓修的抚军中兵曹参军,跟早期的刘裕是同事,两人关系很好,后来成为了刘裕京口起义的元老,后来两人还亲上加亲结成了儿女亲家(其长子娶了刘裕的闺女)。这种铁杆心腹自然被刘裕重用,刘裕北伐的时候,他就既是刘穆之的副手,也是暗中监视人。履历方面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傅亮,北地灵州人,其父跟桓温的心腹也是北府军的实际奠基人郗鉴的晚辈郗超关系极好。傅亮最初是桓谦中军行参军,后来又参加了刘裕的反桓行动,成为了孟昶的建威参军。再后来,孟昶跟刘裕闹掰了,自杀了之,傅亮又跟刘毅,当了军记室参军。最后在刘毅战败后,投靠了刘裕,并逐渐成为了刘裕的机要主任。此人虽然经历复杂,但是在行政方面特别是处理机要文件方面确实很有一套,刘裕的官方下达文件全是他的手笔。相当于是以刘裕的机要秘书长参与辅政的。
自此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辞也
檀道济是起义元勋原始股的檀家子弟,檀韶的小弟弟。檀道济在参与了罗落桥、覆舟山、西征桓玄三大奠基性战役之后,便跟了刘道规,后来刘道规死后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转成了刘裕的人。然后被刘裕当成二代得力干将培养,早早地搁到了长子刘义符的船上了,刘义符代父镇守京口时,檀道济就是军事一把手。后来,刘裕北伐时,也把檀道济带去历练了,而且檀道济还很争气,先是光复洛阳、后是攻占了潼关滩头阵地。随后镀金完毕之后,檀道济再被送到太子刘义符身边充当保护神,在刘义符建康准备接班后,更是成了中央护军将军。刘裕认为檀道济为人实在,跟太子交情深,所以安排他成为北府军的下一任军代表。可是,刘裕他不知道有一种人是“我只想当县长夫人,至于谁是县长我不在乎,只要是县长就可以睡我,千万别客气”。
高祖受命,转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听直入殿省。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为丹阳尹,护军如故。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
最后便是刘裕最不放心的谢晦。为啥刘裕对谢晦很不放心呢?因为谢晦是“王谢之家”中的谢家人!而且谢晦最早也是孟昶的中兵参军,后是被刘穆之举荐才进入刘裕班子的。谢晦工作能力还是不错的,搞法制、经济都相当不错,还在刘裕西征卢循的时候演了一把法正——死死抱住急眼了的刘裕,说天下可以没有他,但不能没有刘裕。关键这小子还是一个帅气、幽默的小伙子,很会说话,经常逗刘裕开心。在刘裕北伐的过程,谢晦也是充当了刘裕身边的智囊,出了不少好点子……所以弄得刘裕对他的感情很复杂。
又帅、又幽默、又“忠诚”、又有能力、又有功绩,还能成为安抚士族门阀的一面旗帜,所以刘裕称帝后把谢晦提拔成了中领军(禁军一把手),还给出了羊祜当年的待遇。要知道,羊祜当年可是司马师的小舅子,还是司马炎的铁杆呀。谢晦对你刘裕和你老刘家能有那感情吗?
寻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你让我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其实老天还是不断给刘裕提醒过了。因为谢晦属于少年得志(刘裕去世时,他才33),所以犯了年轻人得志便猖狂的通病。反正就是没啥事是他不敢掺和的,就连刘裕立皇储的事也不例外。
比如在刘裕不行的关键时刻,谢晦对刘裕说:皇太子常常爱和坏人们玩,您这万世江山不能交给没有才能的人啊!
初,少帝之居东宫,多狎群小,谢晦尝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万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负荷非才
搞得刘裕问他觉得老二刘义真怎么样?他说自己要先去考察考察,然后考察过程中,完全不搭理刘义真的热情,回来就跟刘裕说刘义真也不行。弄得刘义真被他爹外放到南豫州了。
还曰:德轻于才,非人主也
谢晦为啥接连在刘裕面前否决两位皇子呢?因为太子那班车他没赶上,刘义符继位不符合他和谢家的利益最大化。刘义符未来注定不会让他永远位高权重的待在建康,他才33岁,不想就这样退场。所以他的真实目标是扶持他的未婚姑爷——老四刘义康。否定刘义真只是按循序来的。
谢晦不光狂妄地掺和了刘裕交接班的事情,平时还特别清高、特别喜欢讲排面,呼朋引伴都到了堵塞交通的程度了。
时晦权遇已重,自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凑,门巷填咽
他哥哥谢瞻知道弟弟这么飘是取祸之道,所以多次主动请求刘裕给谢晦降职。
及还彭城,言于宋公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之
为此,谢瞻还故意给弟弟谢晦搞负面影响。因为谢晦这人嘴没个把门的,经常把刘裕的一些机要信息跟亲朋戚友炫耀,他哥故意把这些消息给散布了,希望谢晦能赶紧闭嘴,也希望刘裕知道后疏远谢晦。
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故向亲旧陈说,用为戏笑,以绝其言
但是,一生冷血无情的刘裕却唯独对谢晦情根深种,一直没对谢晦采取任何制裁。为啥呢?你懂我的图谋不轨,我懂你的故作矜持呗,刘裕留着谢晦有用。若真是真爱,刘裕最后也不会提醒儿子刘义符要小心谢晦了。
刘裕听信谢晦之言,把老二刘义真给外放了,其实也就是就势给老大接班减少阻力。老二刘义真以后要有怨言,请找谢晦算账。
然后交代儿子刘义符把谢晦赶紧外放,因为外面有檀道济控制着淮南诸军,谢晦这小子不看好你,肯定会不老实,你等着他自寻死路就是了。
那么,一直杀伐果断的刘裕为什么不直接死前带走谢晦呢?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因为谢晦是门阀代表,得暂时保留门阀代言人一个政治席位;另一方面也想让谢晦牵制一下徐羡之和傅亮两人,为刘义符培养自己人拖延时间和创造空间。比如你们辅政三大臣闹内讧了,刘义符可以凭借裁判身份去轻松名利双收。
最后,还需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上述四位辅政大臣,虽然分工不同、主次不同,但在爵位上都被刘裕平衡成了标准的“两千户”。啥意思呢?刘裕在官方表态:你们四人都是一个功勋的级别,谁也别跟谁摆资历。
总结一下刘裕的托孤算盘,类似于让两个最靠谱的政务老同志们把舵,谢晦作为门阀代言人时不时搞搞动作、制造对立,方便刘义符立威,外面由有太子背景的死党檀道济手握重兵、持刀唬人。
这种布局有问题吗?自然不能说有问题呀,四个人相互牵制、纠缠,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衡之局嘛!
但是,还是那句老话,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你刘裕把事理算计得再清楚明白,可只要是人看错了,一切都是白搭。为了给你刘裕多保留一点体面时间,下一篇才开始介绍你被彻底打脸的情况。关键是,四个托孤大臣,你刘裕没看中一个呀!跟某主持人一样,全认错了。
那么,刘裕的托孤安排是怎么被打脸的呢?内因需要外因的刺激作用,刘宋需要外围的点火。
可谁来帮刘宋点燃这把丢人现眼的大火呢?自然是北方已经完成整体体系升级的北魏。而且人家用的招术也是你刘裕亲手发明的,讽刺不?啥招?就是趁着对方国丧期间对对方发起突然袭击呗。
有人曾反对拓跋嗣这么不讲武德,但拓跋嗣却说刘裕当年可以趁姚兴去世去收拾后秦,我这就是现学现卖,是抄作业,凭啥不行?
魏主曰:刘裕乘姚兴之死而灭之,今我乘裕丧而伐之,何为不可
把对方国丧变成了国际上的通用出兵时间,刘裕,你对历史的贡献真的很大。也许,只有吕蒙之流才能跟你相提并论。自此,国丧期间成为了南北朝约定俗成的双十一,谁都觉得这是占便宜的好时机。
打铁还需自身硬,究竟谁能占到便宜,还是得拿点真家伙出来瞧瞧,刘裕的孩子和臣属们,赶紧登场表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