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冬天的一个日子,江西某个猪场的兽医意外地接到了一份从北京拍来的电报。发电报的人是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电报简短地写着:“快来北京!”这位收到电报的兽医,他的名字是李汝庆。大家就好奇了,李汝庆和王震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李汝庆出身富贵人家,从小就过得挺滋润。1949年春天,解放军快打到长江边了,怕战乱影响,李汝庆就跟家人一块儿从武汉逃到香港,去找在那儿做生意的大哥。上学那会儿,李汝庆受到了不少先进思想的影响,所以高中毕业后,他一个人跑到上海,加入了解放军。到了1949年秋天,李汝庆在南京的华东军政大学参加了培训,后来就被安排到部队的文工团去工作了。没过多久,李汝庆在一次演出上唱起了《东方红》,可没想到,队里头有人告发他,说他在唱的时候把“大救星”给唱岔了,唱成了“大舅子”。上头也没去细查,加上李汝庆有“海外背景”,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他,直接让他停工反思,还挨了批评。不久后,他就被军队除名,打发回了老家。回到武汉,他被严格管了起来,就连过年都没法回家,过了好几年情况才好转。
1956年,李汝庆获得了考大学的资格,不过只能选兽医专业,后来他考上了武汉兽医学校,入学时成绩还是第一名呢。虽然还是个学生,但在那个年代,各种各样的“活动”才不会管你是不是学生呢,每次都躲不过,倒霉得很。经过三年不容易的大学生涯,李汝庆好不容易通过了政治审查,终于拿到了武汉兽医学校的毕业证,随后被安排去了江西红星垦殖场上班。因为他是个大学生,进了农场后,就得到了党委领导的赏识。这让他觉得能重新开始,不用再那么小心翼翼了。工作时,他满怀热情,又肯下功夫钻研,拼尽全力去干,甚至有些过头了,就像是树大容易招风那样。结果,好多人对这位新来的大学生都不太看好。
1964年搞社教运动的时候,李汝庆以前的事情被大家挖了出来,特别是他的“海外关系”被反复说起。每次批判活动,他都少不了要出场,不过这次他是站在被批斗的台上。在那个特别的岁月里,像李汝庆这样的人,只能去做挖土的活儿,连养猪这样的事儿都轮不上他,因为人家生怕他会不小心把猪给害了。有一回,农场里的饲养员生病了,没人能替班,这时大家才想起李汝庆这个“替罪羊”,派他去猪圈照料猪儿们。谁成想,就是这次“被迫与猪为伴”的经历,让他碰到了生命中的大贵人——王震。那时候,王震刚被安排到江西红星垦殖场去做“实地了解”工作。在农场指导员的带领下,他去看猪圈。李汝庆正专心地照顾小猪崽,完全没注意到身边的“大人物”,只顾埋头苦干。王震站在一旁默默观察了李汝庆很久,对他那特别的饲料配比和喂养方式很感兴趣,于是转头问指导员关于李汝庆的情况。
搞清楚问题后,他走到李汝庆身边,直接问:“母猪一年能生几胎小猪啊?每胎大概有多少只?还有,小猪断奶时大约有多重呢?”李汝庆一听有人问话,瞅见旁边站着的指导员,心想这肯定是个“大人物”,赶紧回答说:“一般情况下,咱们猪场每头母猪平均能生1.8窝小猪,生下来能活下来的有9.6头,养活率能达到92%。这些小猪养60天后,大概能长到20斤重。”王震被他的回答勾起了兴趣,接着问起了关于怎么饲养管理和品种怎么改良的事儿,李汝庆都耐心地一一告诉了他。听着的时候,王震不住地点着头,脸上挂着笑容,看起来非常满意。
李汝庆心想,这位既专业又亲切的长辈肯定是省里派来考察畜牧业的领导,可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人竟是农垦部的王震部长。过了两天,李汝庆正在田里头给庄稼上猪粪呢,排长急匆匆地跑来,喊他去总场的会议室。他心里直犯嘀咕,不知道这回又是啥事儿,跟以前几次似的,心里不由得有点紧张。进了会议室,他才意识到自己想错了,两天前碰面的那位“头儿”正坐在椅子上,对他说:“我们跟你们党委商量好了,现在打算让你‘松绑’,来来来,坐下一起开会吧。”李汝庆一听到“解放”这俩字,感觉就像是在做梦,眼前的景象让他难以置信。
王震对着满房间的干部,嗓门一亮:“对于海外关系,咱们得把思想理清,觉悟得提高。咱们党的目标是发展生产,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想让红星的畜牧业腾飞,就得靠有能力的人……”这三年多时间里,每次“开会”,李汝庆都是站着,没想到现在竟能和王震部长并肩坐着开会。这对他的震撼实在太大,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糊里糊涂地在会议室坐了俩小时,领导们到底说了啥,他一句也没听进去。会议结束后,王震特地把李汝庆叫到跟前,亲切地问起他老婆孩子的近况,还拉着他的手聊了好久。那天,李汝庆一边哭一边奔回家,老婆看到他这样,一脸懵,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也憋不住,跟着大哭起来。
重获自由的李汝庆工作起来特别有劲,他把几项任务都完成得很漂亮,这让王震特别高兴。有一次,王震叫住他,说:“以后有空了,来我这儿聊聊天。”王震初到红星垦殖场时,家里人都还没跟来,他就独自住在总场楼上的办公室里。到了一个星期天,李汝庆特地来找他,和王震一起聊了聊天。走进屋里,李汝庆这才瞧见,王震的生活和他心里想的完全不同,里面就只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和一张木板床,再没别的了。这让李汝庆心里特别感动。王震让李汝庆坐在床边,那床垫就铺了一层薄薄的硬板,李汝庆心疼地说:“王老,这床垫这么薄,得多冷啊,您可要好好照顾自己!”
他们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农场的养殖方面,聊得特别合拍。李汝庆走到书架那里,瞧见上面摆满了关于农牧业的书,心里挺高兴。王震瞧出了李汝庆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要是想要啥书,以后上我这儿来借就行。”李汝庆心里充满了感激,他随手翻了翻书架上的书,看到好多地方都画了线,还有详细的批注,甚至整理了不少学习卡片。这些内容大都是围绕红星场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他心想,难怪王老对这里的专业知识如此了如指掌。因为两人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李汝庆性格随和,所以他很快便成了王震闲暇时经常一起聊天的人,两人相处得非常自在。过了几年后,王震回到了北京,还是很惦记老朋友李汝庆,他们经常写信保持联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种政策慢慢到位,李汝庆在解放时期挨的处分被纠正回来了,但并未完全解决。原因是他当时被怀疑唱了那首“大舅子”的歌,上面的人还是觉得处理他没错,只是可能手段重了点。这个说法,让李汝庆的军人和工作年数都不算数了,他的工作年数只能从1960年到红星垦殖场开始算起,他只能拿到“退休”的福利。说起这事儿,李汝庆觉得挺憋屈,心里五味杂陈。虽说“绊脚石”是挪开了,可他心里那负担还是卸不下。他好几次申请要个彻底的说法,想把这事儿翻篇儿,但都没能如愿。这件事已经过了好几十年,当年的相关人士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根本没法查。而且现在在这里工作的同事,也都不清楚那时候的事情,没法给他当证人。很明显,靠他自己,这个“冤案”是没机会澄清了。
没办法了,李汝庆想到了找王震帮忙。于是他跑到北京,跟王震的秘书说了这事儿。秘书就建议他给王震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各自写封信,把情况说清楚。王震那时候忙得不可开交,还没来得及见李汝庆,就得赶去上海检查工作。于是,他直接对李汝庆说:“你跟我一起去上海吧,正好也能瞅瞅那边的农场。”在飞机上,李汝庆抓住机会把已经写好的报告交给了王震。王震看完后,二话不说,直接在报告上写了批复:“总政的余主任,这事得彻底平反。就按1949年参军的标准,给李同志发人民解放军转业证明。我在红星垦殖场时,李同志跟我一起,他一门心思扑在畜牧上,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没多久,余秋里就把王震批过的报告递给了南京军区政治部,让他们按指示办。李汝庆终于拿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证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还享受了1949年转业的待遇,成了一名“离休干部”。
想到这件事,李汝庆感激地说:“真是多亏了王老的帮忙!”王震回到北京心里还惦记着李汝庆,1982年冬天的时候,他给李汝庆拍了个电报,电报上就简单写了四个字:“快点来北京”。李汝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事,直到到了北京才明白,原来是王震邀请他一同去黑龙江友谊农场看看。友谊农场的奶牛养得非常棒,上面打算好好发展养牛,红星场被选为试验的地方,这次叫李汝庆来北京,是想让他去学习点经验。参观的队伍从北京启程,路上在哈尔滨带上了一批人,到了佳木斯又加了一批,队伍就这么一点点壮大了,最后整整装了一火车皮的人。王震看到这情况,生气了:“这是咋回事?咱们又不是去捕猎老虎,要这么多人干嘛?得减员!去掉三分之二的人。”结果这一决定下来,李汝庆就被安排离开了队伍。
快到友谊农场那会儿,王震去找李汝庆,可没找到他,秘书就说:“他被裁员了。”王震一听火了:“怎么减了?谁让你把李汝庆给裁了?我好不容易从江西把他请过来,就是想让他去友谊农场瞧瞧!”秘书明白已经太迟了,因为李汝庆早就回到了北京。没办法,他只能照着王震的吩咐,打电话让李汝庆快去友谊农场。第二天,李汝庆又一次前往关东,说来也怪,佳木斯下起了大雪,火车因此停运了。知道事情后,王震就让秘书告诉李汝庆,先别急着回江西,直接去北戴河找他。过了几天,王震回到了北京,李汝庆碰到他就问:“王老师,有啥事儿不?”没啥特别的事,就是想休息一下,找你来说说话。
李汝庆非常荣幸,他跟着王震先后去了北京、上海、广州、福建、黑龙江、湖南、广西等地的畜牧农场参观,并且还一起到过日本、澳门这些地方考察。自打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大变样了。李汝庆心里挂念着在国外做生意的哥哥嫂子,就盼着他们能回来瞧瞧,到家里来,红星家随时欢迎他们来做客。1986年大年初一,李汝庆的哥哥和嫂子回到了多年没回的祖国。他们在国外时就听舅妈提起过,说弟弟碰上个“好心人”帮忙。这次回国,他们特别想见见这位大好人。李汝庆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王震之前就跟他说,要是他的亲戚从国外回来了,他也想见见他们。
过完春节,他们一家满心欢喜地到了北京。李汝庆先去找了王震的秘书,可秘书说,根据中央的规定,外籍华人不能去中央领导家里,只能在人民大会堂见面。李汝庆心里挺纠结,去人民大会堂动静太大了,再说他哥嫂哪能承受得起这种大场面。想了好久,他最后还是决定不搞特殊,只好硬着头皮跟哥嫂说:“王老出远门了,不在北京,怕是见不着了。”李汝庆的哥嫂觉得挺可惜的,把带的礼物交给他,让他帮忙给王老。等他们飞到美国后,王震夫妇才知道这事儿,就找李汝庆问了哥嫂的地址,还写了封信表示谢意。李汝勤老师夏静娴女士可以这样说:夏女士名叫静娴。李汝庆同志帮忙转交了你们从老远的地方寄来的糖果,真是太客气了,非常感谢你们的心意!这次你们回国探访,没能有机会见面,真是太遗憾了!我和李汝庆同志共事多年,咱俩知根知底。汝庆同志虽然受了冤枉,但他心里一直装着祖国,支持共产党,一门心思扑在发展咱国家的畜牧业上。红星农场畜牧业能有今天,真的离不开他的付出。相信你们也会为汝庆同志的成绩感到高兴!祝你们身体棒棒的,家庭和美幸福!王震和王季青1986年春天里的4月26号那天。后来,李汝庆从他哥嫂那里拿回了这封信,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在自己身边。
1981年春天,王震和他的妻子再次回到了多年未见的红星场,他们以前住过的那栋房子,现在已经变成了总场的接待客人的地方。在那间自己曾经住过的屋子里,王震和一同前来的杨成武总参谋长、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还有省军区司令员王保田聊起了天。王震的夫人和李汝庆则在一旁说着闲话。没多久,王震把李汝庆叫了过去,对他说:“你是这方面的行家,给大伙儿讲讲,养奶牛有啥好处吧。”李汝庆鼓起勇气,给各位领导好好“讲”了一回。1982年,北京举办了中国奶牛协会的成立大会,王震也来参加了并发表了讲话。他一开口就问:“有没有江西的朋友在啊?李汝庆同志到场了没?”
李汝庆站了起来回应,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注视下,王震如此看重他,让他感到怪不好意思的。1983年6月份,李汝庆收到了电报,说要去湖南株洲参加一个关于全国农垦工作的报告会。他很自觉,一到会场就找了个角落坐下。可王震在发言时,不停地向李汝庆提问,旁边的人见状,赶紧把他换到了王震旁边坐着。从那以后的好多年里,每次开会王震都会提到李汝庆的名字。想起那些过去的事情,李汝庆心里满是感慨:“王老对咱们知识分子那份尊重和喜爱,真是讲也讲不完,说也说不清。就算他当上了国家副主席,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也始终记得那些普通朋友的情谊。”
跟王震认识的这些年,李汝庆心里一直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没能再让王震尝尝“萍乡豆豉”的味道,另一个就是王震走的时候,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1985年,王震让李汝庆到北京时帮他带点有名的萍乡豆豉来,那是他在战争时在江西吃过的,印象特别深。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时常想起那个味儿。李汝庆跑了好几家店铺,到处找那种老字号做的豆豉,可都没找到。原来啊,这个正宗的萍乡特产被假货给搞没了。王震没吃上萍乡豆豉,遗憾地说:“这么好的地方小吃,现在竟然没了。”在王震病得很重的时候,李汝庆去看了看他,不过医生告诉李汝庆,为了王震的身体着想,现在不能见客人。
1993年3月12日,王震在广州去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李汝庆和红星的其他领导立刻连夜赶路去广州。可等他们赶到广州时,王震的遗体已经被飞机送去了北京。于是,李汝庆他们一刻也没耽误,直接赶去北京,参加了王震的遗体告别会。为了表达对王老深深的怀念,李汝庆等人想在王震的灵堂前拍照留念,管理人员还没来得及说不,王震的秘书就说道:“别阻拦,拍吧!”为了纪念王震同志,红星场的老人们在他曾经辛勤劳动过的地方,立起了一尊洁白的汉白玉雕像。王震在85岁那年去世,所以雕像的背景是用八十五块花岗岩拼成的红旗。红旗前面设了四级台阶,代表着王震四次到红星场进行工作和视察。红旗的正面写着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写的字:“王震将军在红星”。而背面则是王震给红星人留下的题字:“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这个名叫“红苑”的雕像园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由李汝庆总指挥负责。他感慨地说:“我都六十多岁了,离休前就想把‘红苑’建好。王老把骨灰洒在红星上,在那里安了家,我也要守着这片红色的土地,一直陪伴着他。”以前的文章:1947年,毛泽东到寺庙里逛逛,庙里的和尚跟他说:别的地方您随便看,就是别去游黄河。1996年的时候,彭钢他们向党中央转达了彭德怀的一个未了心愿。中央看了后回复说:批准了。1975年,在会议开到一半时,毛泽东突然向邓小平问道:谭政那家伙现在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