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微山湖的鱼四个鼻孔你知道吗?县委书记摇头,主席笑了

雾隐青山绘心语 2025-01-07 14:50:52

访民问鱼显初心 泽被万方

1958年盛夏,一列专车驶入山东兖州站。车厢内,毛主席正在听取济宁地区各级领导的工作汇报。突然,他将目光投向身着朴素、裤腿沾满泥土的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话锋一转问道:"微山湖的鱼是四个鼻孔知道不知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王吉德愣住了,只得老实承认不知。毛主席不但没有责备,反而笑着称赞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看似简单的一问,不仅暗含着对地方干部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期许,更寄托着一代伟人对基层民生的深切关怀。这个发生在65年前的故事,至今仍在济宁大地上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始终把山东这片红色热土放在心上。

据统计,毛主席一生26次到访山东,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就占据18次。这个频率之高,足以证明山东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每一次山东之行,毛主席都心系百姓冷暖。无论是考察农田水利,还是走访工矿企业,他都要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1958年8月的这一天,毛主席结束了在河南的调研工作。专列途经山东兖州时,他临时决定停车听取汇报。

济宁地委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班子成员和下辖县委书记赶赴车站。时任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带头前往,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也在其列。

王吉德正在田间指导生产,接到紧急通知后,来不及整理仪容。他穿着沾满泥土的布鞋,挽着裤腿就直接上了火车。

见到毛主席后,王吉德有些尴尬。看着自己这身"农民装扮",他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几步。

毛主席却丝毫不介意,反而主动从衣兜里掏出香烟递给他。王吉德下意识接过烟,毛主席亲自为他点燃。

这一幕令在场所有人动容。毛主席不拘小节的态度,让大家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

就这样,一场看似偶然的会面,成为了济宁地区干部群众永远难忘的记忆。毛主席对基层干部的关怀,对地方发展的关注,都在这短暂的相遇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次会面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工作汇报,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为官之道"。毛主席用看似随意的对话,道出了对地方干部的殷切期望。

考问历史探古今 细说滕邦

毛主席坐在专列车厢内,目光投向窗外的田野。他温和地转向王吉德,问道:"滕县在哪里?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王吉德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滕县的位置,但对于孟子的遗迹知之甚少。

毛主席没有停顿,继续说道:"你们知道吗,滕国是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叔绣的封地。"他娓娓道来,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大封宗亲功臣。滕国的地盘包括了今天的济宁市微山县东北部、滕州西部、邹城南部。

相比附近的齐国、鲁国,滕国的封地面积较小。这个弱小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得不依附于宋国、晋国,在大国之间艰难求存。

王吉德认真聆听着毛主席的讲述,仿佛穿越回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他想起了当地确实还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

"还有,滕城有文公台,县城内有铁牌坊。"王吉德赶紧回答。但这个回答却引来了毛主席的纠正。

毛主席指出:"文公台确实与孟子有关,但铁牌坊与孟子无关。"他解释道,"滕文公请孟子来讲学,孟子馆于上宫,上宫还有没有?"

这一问,不仅让王吉德哑口无言,也让在场的其他干部感到惭愧。作为地方官员,对当地历史竟如此陌生。

毛主席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循循善诱:"当地方官了解当地的历史很有好处。"这句话虽然说得轻描淡写,却道出了为官之道的深刻道理。

原来,当年孟子来到滕国时,滕文公对其十分敬重。为了表示对孟子的尊重,特意安排他住在上宫,自己则每次都主动前往拜访。

文公台的建造也大有来头。孟子向滕文公提出了"善政"的主张,得到了滕文公的高度认可。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滕文公特意修建了文公台。在孟子"政得在民"思想的指导下,滕国推行善政,赢得了"善国"的美誉。

这番历史的讲述,让在座的每个人都深受启发。毛主席不仅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历史功底,更是用古喻今,教育基层干部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通过滕文公的故事,毛主席实际上是在告诫当代的"父母官":治理一方,既要了解历史文化,更要心系百姓,这才是为官之道的根本。

在这次简短的谈话中,毛主席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既考察了基层干部对当地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指明了他们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问四鼻探底细 两代君王喜鱼

谈话进行到这里,毛主席话锋一转,忽然问道:"滕县离微山湖很近吧?"这个问题让王吉德不假思索地点头称是。

毛主席接着又问:"微山湖的鱼是四个鼻孔知道吗?"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王吉德措手不及。

在场的领导干部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王吉德老实承认自己不知道。

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这个人很实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出自《论语》的评价,既是对王吉德诚实品格的肯定,也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褒奖。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早在1952年10月,毛主席就曾在徐州云龙山一带提到过"四个鼻孔的鲤鱼"。

当时,徐州属于山东管辖,而微山湖横跨山东、江苏两省。在那次视察中,厨师特意为毛主席准备了两个"四孔鲤鱼的鱼头"。

毛主席品尝后赞不绝口,对这道美味念念不忘。这便是他在六年后的济宁之行中,突然提起这个问题的缘由。

关于微山湖四鼻鲤鱼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正德皇帝南巡时,就曾在微山湖畔品尝过这道美味。

传说当时正德皇帝路过微山湖南岸的庙道口宋家楼,在一家小酒肆里吃到了"湖水炖湖鱼"。这道菜用的正是微山湖四个鼻孔的鲤鱼。

皇帝对这道菜赞不绝口,特意召见老板和厨师。没想到老板就是厨师,还是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李翠莲。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也与这种神奇的鱼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传他在微山湖游览时,看到湖中数尾鲤鱼跃出水面,金鳞闪闪发光。

乾隆立即命人捕捉这些鱼,仔细观察后发现它们真的长着四个鼻孔。品尝之后,乾隆连声赞叹:"四鼻孔鲤鱼,味美极矣!"

从此以后,微山湖的四鼻孔鲤鱼便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这种独特的鱼不仅因其形态特异而闻名,更因其口感鲜美而备受推崇。

毛主席提出这个问题,看似是在考察地方官员对当地特产的了解程度。实则暗含着对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视。

这一问,不仅让在场的干部意识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性,也为后人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至此,毛主席将话题转向了当地粮食生产和民生问题。但这个关于四鼻鲤鱼的问题,却在王吉德心中埋下了一颗探究的种子。

求真务实践初心 民本理念永传

离开毛主席的专列后,王吉德立即展开了一场深入调查。他带着毛主席的问题,直奔当地水产市场。

购买了一条微山湖的鲤鱼后,王吉德仔细观察发现,这条鱼确实长着四个鼻孔。这个发现让他对毛主席的博学多识更加钦佩。

为了进一步探究真相,王吉德走访了当地文化部门和水产专家。通过专业人士的解释,他得知了一个科学事实。

原来,所有淡水鱼都具有四个鼻孔的特征。这是鱼类进化形成的生理结构,一对前鼻孔负责进水,一对后鼻孔负责出水,使鱼类能够感知水中的气味。

不过,水产专家也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有人认为微山湖鲤鱼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实际上只有两个真正的鼻孔,另外两个看似鼻孔的结构实际是退化的短须。

王吉德将调查结果整理成详细报告,并对滕国的历史进行了专门考证。他实地考察了滕国遗址,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

当毛主席视察济南时,王吉德专程前往,将这份凝结着心血的调查报告呈递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对他的求真务实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调查不仅解开了"四鼻鲤鱼"之谜,更让王吉德深刻理解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关心百姓生活,这正是为官之道的精髓。

毛主席特意提到孟子与滕文公的典故,用意深远。孟子倡导的"仁政"思想,核心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基层干部的生动教材。王吉德经常说,毛主席的几句问话,让他意识到了身为地方官员的责任。

后来的岁月里,王吉德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努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如今,这个发生在65年前的故事依然在济宁大地上传颂。毛主席通过简单的问答,教会基层干部如何当好"父母官"。

这个故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语境。它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在新时代的今天,毛主席对各级干部的要求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个关于"四鼻鲤鱼"的提问,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它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民间风物的关注,更展现了他对基层干部的谆谆教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