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改革阵营两位核心成员相继离职,亲美派遭遇保守势力全面围剿,这场高层人事地震暴露出伊朗决策层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层路线分歧,更牵动着中东地缘政治的天平。
伊朗经济事务部长赫马提因应对货币危机不力遭到议会弹劾,随后战略事务副总统扎里夫突然递交辞呈。两位技术官僚的离场绝非简单的人事调整,其背后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与总统莱希之间的权力暗战。前者代表着宗教保守力量的铁腕统治,后者则试图在强硬路线与务实外交间寻找平衡点。
扎里夫的辞职尤其具有象征意义。这位曾主导伊核谈判的"美国通",其子女的美国公民身份始终是保守派攻击的软肋。分析人士指出,这位改革派智囊的退场,意味着德黑兰决策层正向"去美国化"方向加速转向。
美国制裁重锤下的伊朗正经历空前经济寒冬。货币贬值突破历史极值,通胀率持续高位运行,民生问题成为保守派与改革派博弈的焦点战场。莱希政府主张通过有限度的对外接触缓解制裁压力,而革命卫队系保守势力则认为,任何对西方妥协都将危及政权安全。
这种路线分歧在俄乌冲突后愈发尖锐。当改革派期待借能源危机打开外交突破口时,保守派却加大与中俄的战略捆绑。近期伊朗向莫斯科输送无人机的军事合作,正是保守派巩固"向东看"战略的关键布局。
最高领袖办公室近日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哈梅内伊在闭门会议中明确表态:"用主权换面包的交易,最终既失去主权也得不到面包。"这种战略思维直接否定了改革派的经济解困方案,将国家安全置于绝对优先地位。
强硬派智库"战略研究所"最新报告指出,面对美国在中东重组"反伊联盟"、以色列频繁越境打击的现实威胁,德黑兰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该报告警告,沙特与伊朗的历史性和解脆弱性未除,任何政策摇摆都可能被域外势力利用。
伊朗权力结构调整正在重塑中东战略格局。革命卫队"圣城旅"近期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明显加强,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航运的袭扰行动升级,这些迹象显示保守派正通过强化"抵抗轴心"巩固地缘影响力。
这场政治地震暴露出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如何在维护神权统治合法性的同时应对新生代民众的变革诉求。随着2025年领袖接班问题逐渐浮现,德黑兰的权力游戏才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