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的航班近期异常繁忙。3月27日至28日,法国外长率先开启访华行程;次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接踵而至;葡萄牙外长、意大利参议长紧随其后,西班牙首相的行程也提上议程。这场横跨欧洲多国的“外交接力”,将中欧互动推至全球地缘博弈的焦点位置。
法国此次访问释放的信号尤为关键。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法国外长此行聚焦两大议题:一是破解中欧贸易僵局,二是试探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在经贸领域,中方宣布延长对欧盟酒类反倾销调查期限,被外界视为缓和矛盾的积极姿态。而在俄乌问题上,尽管双方未公布具体成果,但法国显然希望中国能在美俄博弈的夹缝中为欧洲争取更多话语权。
欧洲的急切心态折射出双重困境。经济上,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元区GDP增速仅为0.5%,能源危机与通胀压力持续侵蚀产业竞争力。美国近期拟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的威胁,更让欧洲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分析指出,若中欧贸易摩擦升级,欧盟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将面临150亿欧元损失。
地缘政治层面,俄乌战场陷入胶着已超两年。欧洲累计向乌克兰提供超过880亿欧元援助,却未能扭转战局。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欧盟武器库存已降至冷战以来最低水平。在此背景下,欧洲试图借助中国的影响力打破僵局,毕竟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对莫斯科的决策具备独特牵制力。
不过,北京的应对策略展现出清晰界限。在3月28日与谢夫乔维奇的会谈中,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务实合作”,却未就安全议题作出具体承诺。这种“经济开放、安全审慎”的态度,与中方在俄乌问题上的平衡立场一脉相承。尽管欧洲期待中国在能源供应或战后重建中扮演调停者角色,但分析人士认为,北京更倾向于维持“建设性模糊”,避免卷入阵营对抗。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内部对华诉求存在微妙差异。法国着力推动航空、核能等高端产业合作;德国隐形巨头则瞄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南欧国家更关注农产品市场准入。这种分化使得中欧谈判既需顶层设计,又要兼顾成员国特殊利益。
这场外交风暴的深层逻辑,实为多极化时代的权力重组。当美国推行“小院高墙”战略,欧洲正试图在中美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完全脱钩,也不盲目追随。不过,布鲁塞尔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自主,仍取决于其协调内部矛盾的能力。对于中国而言,持续扩大中欧共同利益圈,或将成为破解西方围堵的关键突破口。
我们要当心成了欧洲诸国要挟特朗普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