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二环路东四段与汇泉西路交汇处,一座融合新能源基建与城市生态的复合型工程正悄然改写城市空间的定义。作为成都市2025年重点推进的"双碳示范项目",这座总占地面积达3.2万平米的建筑综合体,不仅配置了西南地区首个"充换电一体化"设施,更以42%的绿化覆盖率打造出三环路内罕见的"垂直生态公园",为超大城市中心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样本。
数据驱动的绿色基建革新
项目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新能源配套设施:70个智能充电车位采用华为最新液冷超充技术,单枪最大功率达600kW,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的行业领先水平。根据成都市经信局数据,2024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80万辆,年均增长率达67%,而该项目配套的充电容量达8000kVA,相当于同时满足140辆电动网约车的快充需求。特别设置的39个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备光伏顶棚,年均发电量达4.3万度,结合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节水2800吨。这些设施投用后,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约4600吨,相当于在市中心新增了3.2公顷森林的固碳能力。

空间重构中的民生温度
项目突破传统基建的单一功能定位,通过"立体绿化+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将充电站转化为市民生活场景。占地6800平米的屋顶花园设置慢行步道、亲子活动区及露天书吧,在第三方机构的市民满意度调查中,87%的受访者对"充电等待空间景观化"设计表示认可。下沉式广场引入24小时便利店、共享办公舱等业态,形成"充电+休闲+办公"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特别设置8个无障碍充电车位,配备可升降操作平台,彰显城市公共服务的包容性。
城市更新中的双碳实践
作为成都市"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200个TOD站点配套工程之一,该项目通过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展现示范价值:在技术层面,建筑立面采用光伏玻璃幕墙,年发电量达28万度,结合地源热泵系统使整体能耗降低42%;在运营模式上,首创"错时共享"机制,日间充电车位在夜间可转换为网约车专用泊位,空间利用率提升60%;在生态效益方面,项目移植保护了23株原生乔木,设置生态滞留池净化雨水,使场地内生物多样性指数较改造前提升3.2倍。这种"基建+生态+服务"的复合模式,已入选国家发改委202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中,二环路东四段项目犹如一颗"绿色芯片",既破解了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难题,更重塑了新能源基建与市民生活的连接方式。当充电桩与樱花树比邻而立,当钢筋混凝土生长出垂直森林,这座示范工程正以具象的空间语言诠释着:碳中和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温度的城市进化。据项目方透露,该模式将在2026年前复制推广至成都12个城市组团,预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50亿元,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可量化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