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年,晋王李存勖在故元城大破后梁名将刘鄩,一个新的中原政权(后唐)呼之欲出。
同年,耶律阿保机在北方草原称帝,建立契丹(辽)。
从此,契丹人勒马燕云北境,虎视眈眈,开始一点点蚕食中原。
但直到936年,契丹人才得到了最好的南下机会:
意图谋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被后唐大将张敬达打急眼了,以自称儿国、进贡年赋、割让幽云十六州的耻辱条件,求契丹出手!
契丹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惊喜万分,亲率5万精兵南征。
936年,后唐灭亡,后晋建立。
石敬瑭给契丹人做儿子,引起后晋军民的强烈不满。
其中,后晋大将、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是闹得最响的一个。

一、褒贬不一
后唐时,安重荣为振武巡边指挥使,935年投靠了石敬瑭,后被封为成德军节度使。
在地方上,安重荣的口碑褒贬不一,表现得很任性,时而“大得民情”,时而又“镇人由是恶重荣之酷”。
而且他生活奢侈,嫌弃黄金鱼袋不够尊贵,便用玉石来代替。
大体上推断,安重荣前期表现尚可,等势力做大了,就现了原形。
941年,安重荣起兵对抗石敬瑭,结果一再被身边人出卖,进一步验证了他平日的人品真不咋滴。

二、口号高手
安重荣喊口号的水平着实厉害,有两个家喻户晓的词语都出自他。
1、石敬瑭对契丹卑躬屈膝,安重荣非常愤怒:
“我们屈尊夷狄,用老百姓的困苦,来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是晋朝万世的耻辱!”
他多次上书,请求联合各方,反抗契丹,建议道:
“仰认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务胜残去虐,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定要抓紧时间对付契丹,由此生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典故。
平时,安重荣碰见契丹人,经常不留面子,火大时甚至会直接杀了。
这让石敬瑭很是头疼,又要倚仗安重荣,又怕得罪契丹,一度连续10次发诏书教育安重荣:
我的富贵是契丹人给的,你的富贵又是我给的,求求你别闹了!
但安重荣非但不理会,反而认为是石敬瑭怕他了。

2、安重荣亲历过后唐、后晋的交替,知道手中有兵力,就有话语权。
他曾得意地跟身边人说: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口气,比当年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大!
而我们熟悉的“兵强马壮”这个词儿,不好意思,也归安重荣首创。
契丹人其实挺乐见这个局面的,后晋君臣不和,是好事,所以,有时候会故意捧杀安重荣。
有一次,安重荣陪同契丹使者骑行。
天上有鸟飞过,安重荣一箭射了下来,万名观众欢呼雷动,契丹使者的巴掌拍得尤其卖力。
安重荣兴奋了,又喊了句口号:
天下可以一箭而定也!
该说不说,除了特别能振聋发聩,安重荣的箭法确实高超。

三、射箭占卜
安重荣喜欢通过射箭来决策。
当初决定叛后唐、投靠石敬瑭时,安重荣的母亲和哥哥都反对。安重荣说:
“未可,吾当为母卜之。”
于是,在百步开外立了一箭,说如果能射中,就说明石敬瑭能当皇帝。
一箭命中。
然后,又立了一箭,说射中了就表示自己将来能当上节度使。
结果又中。
这两次命中,后来都被应验了。
941年准备反叛石敬瑭时,安重荣还是通过射箭来定决策。
如果能射中堂前幡旗的龙口,就说明自己能得天下。
仍然一箭命中。
但这次的占卜却不灵了。

四、打仗太水了
941年,安重荣整合了大批饥民,兵发邺城。
还没正经开打呢,手下大将赵彦之就投降了,安重荣调头就跑,输得就剩10来个随从。
跑回城里组织防守,结果又有人投降了,开了城门!
很快,安重荣的脑袋就被刷上漆,送契丹了。
箭术高明且看着颇有气节的安重荣,为啥一碰即溃、瞬间成了光杆司令?
最主要的一点,他反契丹是虚,自立为王是实。
如果他喊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非进攻后晋的邺城,那会是什么效果?
944年,刘知远连败契丹时,那是多少人响应啊。
甭管刘知远日后如何建立后汉,当了皇帝,只要是真打契丹,绝对有大把人跟随。

所以,安重荣只能是个匆匆过客。
937年,燕云十六州从石敬瑭手里丢掉。
959年,后周柴荣42天收复三州,却突患重疾,功败垂成。
979、986年,宋太宗两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
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1123年,宋金联手击辽,完颜阿骨打将七个州如约还给北宋。
1127年,金灭北宋,十六州尽归女真。
1234年,蒙元灭金,燕云再度易主。
直到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才算真正回家。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安重荣能造出两组广为人知的词语,也算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