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虽然是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但却是个多民族的朝代,境内除了契丹人外,还有大量汉人、女真人、渤海人。特别是在与汉人的交往过程中,辽国的统治着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意识开始萌发,虽然只控制着燕云十六州等一小部分汉地,但居然与北宋王朝争夺“正统”地位。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汉化熏陶
辽国从建国伊始,就有汉人的助力,比如韩延徽,就被耶律阿保机奉为上宾,堪称其智囊。不过,大量重用汉人官员是从辽景宗开始,这也意味着辽国皇帝对汉文化十分倾心。在此之后的辽圣宗,十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一生之中作诗五百余首,他还通晓音律,擅长绘画。辽圣宗的儿子辽兴宗更是痴迷汉文化,他工诗词,善丹青,还将所画的作品送给宋仁宗。
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辽国皇帝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甚至不再排斥夷狄这样的称谓,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视作“中华”。比如辽道宗统治时期,有个汉人官员为他讲读《论语》。当读到“夷狄之有君”这句话时,汉人官员“疾读不敢讲”。辽道宗却说道:“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
二、争夺正统
也就是从辽道宗的父亲辽兴宗时期开始,辽国开始有意与北宋争夺“正统”地位了。重熙二十一年(1052),辽兴宗派遣使者前往北宋。北宋官员发现,“其国书始去国号,而称南、北朝”。这引起了北宋方面的不满,因为在澶渊之盟时,“通和所致书,皆以南、北 朝冠国号之上”,就曾引起争议。北宋朝廷虽然表面上与辽国称兄道弟,但仍然将其视为夷狄。
在契丹一直流传着“青牛白马”的故事,这是契丹先祖起源的神话故事。然而到了辽道宗统治后期,辽国官方编修的《皇朝实录》中,却“称辽为轩辕后”。众所周知,生活在中原的汉人才自称是炎黄子孙。辽国官方放弃“青牛白马”,自称轩辕后裔,说明他们对华夏文化的明确认同。
三、玉玺、德运
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将辽朝写入了《四夷附录》。后来,这本书流传到了辽国,引起辽人极大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有正统的宝物,这就是传国玉玺。其实,真正的传国玉玺在后唐灭亡时,已经下落不明了。后来,辽国进军中原,灭掉了后晋政权,得到了石敬瑭重新铸造的传国玉玺。据此,辽国皇帝认为自己才是正统。
辽圣宗还特意写了一首《传国玺诗》,“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于是后晋是被辽国灭掉的,他们还以此炮制了德运的说话,由于石敬瑭的后晋是“金德”,所以辽国“以水为德”,这史记上就否定了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的正统性。不过,此时的辽国已经走向衰败,也没有被后世承认为正统。但是,辽国皇帝们的这种“中国”意识,值得人们思考。
参考资料:1.《辽史》;2.《续资治通鉴长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献记载那个下令吃人驯化中原人成奴隶的帝王才是北方蛮夷的祖宗。它们该滚回归红山文化区龙文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