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0遍《傅雷家书》,我总结出15条教育的铁律
周国平说:“以培养孩子心灵为主旨的《傅雷家书》,对于青年人和父母们,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不妨看看《傅雷家书》中15条教育铁律。
01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傅雷一再和儿子强调,做人是第一位的。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这是儿子傅聪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
在傅雷看来,一个人真正的成才,不在于名气有多大,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内心的教养与修为。
有句话说:
“教养的本质,一是分寸,二是克制。”
真正有教养的人,能将心比心地体谅到他人的处境,也能适当地保持分寸感。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刻不容缓的事。
培养孩子,犹如种树。只有先在根上滋养他,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心中有光。
02
让孩子学会与世界相处
翻开《傅雷家书》,你会发现: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傅雷格外的用心。
“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做人最忌交浅言深。”
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方法,才是父母对他最大的保护。
孩子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才是父母值得骄傲的事。
03
有远见的父母
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狠心”的父母。
傅雷在孩子学习上是出了名的严厉,对学业教导只一句:
“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
懂得寻找适合的时机,使用恰当的力量“逼”孩子一下的父母,其实活得更明白。
孩子学习、努力的最佳年龄一旦错过了,再也无法重来了。
04
注重孩子“逆商”的培养
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爱孩子,也要懂得用孩子,让他们自己亲身去经历、感受,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傅聪成为一代大家,离不开他超强的意志力和抗打击能力。
正如傅雷所说:
“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
05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傅雷在信中写: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做则。”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家庭是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便是复印件。
复印件出了问题,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孩子。
06
和颜悦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北风与南风比赛谁的力量大,看谁能把路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得猛烈,行人将衣服裹得越紧;
南风轻轻拂动,人们却热得解开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宽容的力量,远强于惩戒。
傅雷就深谙此理:他从不惩罚谩骂,而是平等温和的沟通,将道理教给孩子。
教育需要和颜悦色。
07好的家庭教育,是用心的陪伴
尽管和儿子傅聪天各一方,但傅雷给儿子写信的频率一直很高。
家书相伴,纸短情长,父子二人情谊日渐深厚。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优秀孩子是陪出来的。
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而已。
陪伴孩子,不止是需要花时间,更是需要花心思。
好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终于成长。
知其所想,懂其所言,才能架起彼此心的桥梁。
08培养孩子的“财商”
培养孩子的财商,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
傅雷也是如此,直到傅聪出国留学后,才在信中反复强调理财的重要性。
他说:
“唯有妥善安排才能不受物质奴役。凡不长于理财的人少有不吃银钱之苦的。”
傅雷直言十分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培养傅聪的理财能力。
学会理财之道,关键时候才能有购买必需品的财力。
先教孩子如何用钱,再教孩子如何赚钱。
应该从小给孩子足够的探索金钱的空间,让其自己通过“练习”,体会出何为“好的消费习惯”,磨炼出理财的能力。
即使偶尔的犯错,也不要紧,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即可。
懂理财,拥有健康消费观的孩子,长大后,他不会因为一大笔钱不知如何花,也不会一下子败光或当个守财奴。
09因材施教,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傅雷的长子傅聪有音乐天赋,他就让傅聪学琴。
小儿子傅敏想学音乐,傅雷却指出,他更适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两,一个成为著名钢琴家,一个成为出色的教师。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其实是不知道,孩子优秀的地方在哪。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王冠。
父母因材施教,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为自己加冕。
10家风,是一个家最大的财富
教育,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
正如马伯庸所说:
“一个家族的传承,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傅雷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风气:
一为目光远大,凡事多学——此可为人立志向。
二则处事乐观,为人正派——此可给人定性情。
不管是长子傅聪,还是小儿子傅敏,他们都品行端正,事业有成。
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最贵的“家庭不动产“。
11阅读经典,提升孩子思辨能力
林语堂说: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
读经典,让人深度思考,开阔眼界,跳出眼前的所有禁锢,提升思辨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读书就是跟大师级的人物交流,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
在书中,我们能找到重新出发的信心与勇气;在书中,我们能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傅雷给傅聪推荐了不少中外名著。在东西文化的熏陶中,傅聪的音乐造诣越来越富有魅力。
书籍是有魔力的,它能让你在困苦中看到希望,在艰难中穿越时空,抵达理想的彼岸,在孤独中成就自我。
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而饱读诗书的人,即使在家门口,也能看到诗与远方。
任何人生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12培养好习惯,要从小抓起
傅聪作为钢琴家成名后,依旧每日训练,十分刻苦,从不间断。
自律成了习惯,自然离不开从小父亲的耳提面命。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
最初选择了哪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这就是教育心理上的“路径依赖”法则。
好的习惯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越早培养的好习惯,越容易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并使他们受益终身。
13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
米开朗基罗说:
“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傅雷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极其严苛的人,他自己如此,对待儿子傅聪也如此。
在家书中,他曾多次提醒孩子,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小习惯和礼节。
比如,他会注意到傅聪偶尔的信中字体潦草、信封上的字太大,或信封上不干净等问题。
傅雷事无巨细地叮嘱傅聪,包括吃饭时手怎么摆放才符合礼仪,出台行礼或谢幕礼等等。
他告诉傅聪,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都要多学他人的长处。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与修养。
平时多注意一些小细节,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品味与能力。
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在不经意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为人。
14不懂得放手的父母
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学上有个“鱼缸定律”:
鱼缸中的金鱼,长不过三寸。
放入水池两月,却能长到一尺。
养孩子也是这个道理——父母的保护像鱼缸,庇佑下的孩子难以成长。
所以,一定要给他自由的空间。
爱子深切如傅雷,也懂得要“放手”,让儿子出国求学,不断成长。
养育孩子,切记不可越位,事事包办。
想要孩子飞得高,飞得远,该走的路,就让他自己走。
15做成长型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从小过于严格,有时近乎苛刻。
傅聪出国后,傅雷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就道歉: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傅雷深受他自己的苦难童年的影响,不经意间竟把儿子的童年也过成了他小时候的模样。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敢于向儿子道歉,他后来在信中写道: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得到的少。”
傅雷对傅聪真诚的道歉以及语重心长的教诲,终于让父子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并且志趣相投。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懂得自省的父母,方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文转自| 腾讯文化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版权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