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奉系头号人物,手握10万雄兵,又有野心,为何甘心服从少帅
世人皆知张学良接替其父张作霖成为奉系军阀的领袖,却不知在这权力更迭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波澜壮阔。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此时,一位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奉系重要人物浮出水面,他就是杨宇霆。作为奉军参谋长,杨宇霆不仅资历深厚,更掌握着奉军最精锐的10万部队。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这样的实力足以让任何人垂涎三尺。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出人意料。面对年仅27岁的张学良,这位野心家为何最终选择俯首称臣?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了触手可及的权力?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有什么样的博弈在幕后悄然上演?
奉系权力真空:张作霖遇难后的局势
1928年6月4日,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在皇姑屯车站响起,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专列被炸得支离破碎。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中国近代史册。张作霖,这位叱咤风云的东北王,就此陨落,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奉系军阀集团和无数觊觎权力的野心家。
世人皆知张作霖的死讯震惊了整个中国,却不知在奉系内部,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角逐正悄然展开。张作霖的突然离世,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花。奉系内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在这场权力真空中分得一杯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这位年仅27岁的少帅,虽然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但在那个讲究资历的年代,他的年轻反而成了一个不小的障碍。不少奉系老将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颇有微词,认为他还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大业。
与此同时,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杨宇霆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位奉军参谋长,不仅是张作霖生前的智囊,更掌握着奉军最精锐的10万部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兵权就是实权,杨宇霆的野心昭然若揭。
除了这两位主要角色,奉系内部还有不少虎视眈眈的将领。张作相、吴俊升等人,都是有实力有野心的角色。他们或明或暗地开始布局,试图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占得先机。
然而,奉系的权力真空并非只有内部因素。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关键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东北这块肥肉。张作霖的死讯传出后,北伐军更是加快了进军的步伐,给奉系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不仅如此,日本方面也对东北局势虎视眈眈。作为张作霖的幕后支持者,日本对东北的控制野心从未停止。张作霖的离世,让他们看到了进一步渗透东北的机会。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频繁与奉系各方接触,试图影响权力的走向。
就在这样复杂的内外形势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在东北大地上展开了。张学良、杨宇霆、张作相等人,各自摆开阵势,准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决高下。谁能笑到最后?谁又将成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对于奉系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权力交接,更关乎整个东北的命运。在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大背景下,奉系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中国的统一进程。同时,面对日本的虎视眈眈,新的奉系领导人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这个觊觎已久的邻国。
就这样,在张作霖遇难后的东北,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拉开了序幕。各方势力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决高下。谁能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脱颖而出?谁又将成为历史的弃儿?这场博弈的结果,不仅关乎奉系的未来,更将影响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
杨宇霆:奉系的潜在接班人
在奉系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杨宇霆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这位出身于辽宁海城的军事家,早在1914年就被张作霖延揽为参谋长,自此开始了他在奉系军阀集团中的崛起之路。
杨宇霆的履历可谓光彩夺目。他不仅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更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成为了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在奉系军阀的发展史上,杨宇霆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用现代军事理论改造部队,为奉军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杨宇霆还一手打造了奉系海军和装备生产体系,大大提升了奉系的军事实力。
作为奉系"洋派"的核心人物,杨宇霆还招揽了大批留学日本的同窗到奉系担任军政要职。这不仅为奉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杨宇霆自身在奉系内部积累了强大的人脉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宇霆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然而,真正让杨宇霆在张作霖遇难后成为奉系潜在接班人的,是他手中握有的强大军事实力。作为奉军参谋长和第4军团军团长,杨宇霆掌控着奉军中最精锐的10万部队。这支部队不仅装备精良,更是屡战屡胜,在奉系军阀集团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那个兵强马壮就是硬道理的年代,杨宇霆手中的这支劲旅无疑是他最大的筹码。当张学良急于回奉天奔丧时,将这支精锐部队交给了杨宇霆指挥,更是让后者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一时间,杨宇霆俨然成为了奉系内部最有实力争夺"东北王"宝座的人选。
然而,权力往往与野心如影随形。随着手中实力的增强,杨宇霆的政治抱负也日渐膨胀。他开始暗中谋划,试图在奉系内部掀起一场权力的风暴。据传,杨宇霆甚至秘密派人与正在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接触,意图通过外部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玩火。当时的奉系,正面临着来自国民革命军的巨大压力。杨宇霆的这一暗中举动,不仅可能引起奉系内部的分裂,更有可能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然而,野心勃勃的杨宇霆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与此同时,杨宇霆的野心也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注意。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密切关注着奉系内部的权力变动,甚至在其报刊上公开宣称:"奉系内部发生大动荡,张学良、杨宇霆两派之内争,愈形露骨"。这无疑给杨宇霆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就在杨宇霆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张学良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手段,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奉系内部的其他势力也开始对杨宇霆的野心产生警惕。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杨宇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手中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却无法轻易将其转化为政治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宇霆逐渐意识到,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自己可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出手时机。
就这样,奉系内部的权力天平开始悄然倾斜。杨宇霆这位本应是最有希望接替张作霖的人物,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逐渐失去了先机。然而,这场权力的博弈远未结束,更多的变数还在等待着奉系的诸位角色。
张学良的政治智慧:化解危机的关键
在奉系权力更迭的风云变幻中,张学良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堪称惊艳。这位年仅27岁的少帅,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不仅成功稳住了局势,更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杨宇霆等人的威胁,最终牢牢掌握了奉系的大权。
张学良的第一步棋,是迅速回到奉天主持大局。在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后,张学良当机立断,立即从北平启程返回奉天。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作为长子的孝道,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已做好接替父亲的准备。
然而,回到奉天并非一帆风顺。张学良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处理与杨宇霆的关系。杨宇霆手握重兵,又有深厚的资历,是张学良继承大位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一难题,张学良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
首先,张学良表现出对杨宇霆的尊重和信任。他公开宣布,将继续沿用父亲生前的用人方针,保留杨宇霆的参谋长职务。这一举动不仅安抚了杨宇霆,也稳定了奉系内部的军心。同时,张学良还巧妙地利用了杨宇霆手中的军权。他命令杨宇霆率领部队进行防务调整,表面上是为了应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实际上却是在分散杨宇霆的注意力和军事力量。
其次,张学良开始暗中拉拢其他奉系将领。他利用自己年轻的优势,以诚恳的态度和开明的作风,赢得了不少老将的支持。特别是张作相、吴俊升等人,逐渐成为张学良的坚强后盾。这一举动不仅扩大了张学良的支持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杨宇霆。
与此同时,张学良还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手腕。他一方面与日本方面保持沟通,安抚了这个觊觎东北的邻国;另一方面,又巧妙地与国民革命军接触,为奉系的未来留下了回旋的余地。这种平衡外交的策略,不仅缓解了奉系面临的外部压力,也为张学良赢得了更多的政治空间。
然而,张学良最高明的一步棋,是他对奉系内部的改革。他宣布废除旧有的军阀体制,推行新的行政制度。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民心,也为他削弱杨宇霆等人的权力提供了合法依据。在这场改革中,张学良巧妙地调整了军队编制,将杨宇霆手中的精锐部队分散到各个部门,从而削弱了后者的军事实力。
与此同时,张学良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拉拢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为东北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张学良在民间的声望,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张学良展现出的政治智慧远超人们的预期。他既没有直接对抗杨宇霆,也没有轻易妥协,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逐步削弱了对手的力量,同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最终,在张学良的运作下,奉系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杨宇霆虽然仍然保留着参谋长的职务,但其实际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张学良则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成功继承了父亲的大业,更为奉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场权力的博弈,充分展现了张学良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仅有能力继承父亲的遗志,更有能力带领奉系走向新的未来。然而,这场博弈的结果,也为日后奉系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杨宇霆虽然暂时臣服,但其内心的不满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而张学良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平衡,也成为了悬在奉系头上的一把利剑。
杨宇霆的最后反扑: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在奉系权力的天平逐渐倾斜之际,杨宇霆并未甘心就此沉沦。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奉系军阀集团二号人物,在1928年末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扑。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也是杨宇霆在政治舞台上的最后一搏。
反扑的序幕在1928年12月悄然拉开。当时,张学良正在北平参加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民会议,杨宇霆则留守奉天。这个时机似乎给了杨宇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开始秘密联络自己的亲信,准备在张学良不在的时候发动政变。
杨宇霆的计划看似周密。他首先联络了奉天省主席王永江,试图说服后者支持自己。王永江作为奉系的元老级人物,其态度对于政变的成败至关重要。然而,王永江并未立即表态,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一举动让杨宇霆的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杨宇霆还试图争取军中的支持。他向一些曾经的部下发出暗示,希望他们能在关键时刻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经过张学良之前的一系列改革,军中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许多将领虽然表面上对杨宇霆恭敬有加,但实际上已经转向了张学良阵营。
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杨宇霆仍然决定孤注一掷。他选择在1928年12月29日发动政变。当天凌晨,杨宇霆调动了自己亲信的部队,试图控制奉天城内的关键地点。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首先,杨宇霆低估了张学良在奉天的影响力。尽管张学良人在北平,但他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奉天城内的许多重要部门和军事单位,都有张学良的亲信把持。当杨宇霆的部队试图控制这些地点时,立即遭到了强烈的抵抗。
其次,杨宇霆高估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许多他认为会支持自己的将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观望或者直接站在了张学良一边。这使得杨宇霆的行动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更为致命的是,杨宇霆的行动很快就被张学良得知。在北平的张学良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他一方面通过电报指挥奉天的亲信进行反击,另一方面则迅速启程返回奉天。张学良的这一系列举动,彻底打乱了杨宇霆的部署。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中,奉天城内一时间陷入了混乱。杨宇霆的部队虽然占领了一些重要地点,但很快就陷入了被动。而张学良的支持者则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逐步收复失地。
政变进行到第二天,局势已经明朗。杨宇霆的行动完全失败,他的部队被张学良的力量层层包围。在这种情况下,杨宇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的政治生涯,随着这场失败的政变而走到了尽头。
12月31日,张学良返回奉天。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杨宇霆进行处置。考虑到杨宇霆在奉系的地位和影响力,张学良并未选择立即处决他。相反,他采取了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将杨宇霆软禁起来,同时宣布撤销其所有职务。
这场政变的失败,不仅标志着杨宇霆政治生涯的终结,也彻底巩固了张学良在奉系的地位。此后,张学良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彻底清除杨宇霆在奉系的影响力。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就此停止。杨宇霆的失败,虽然暂时平息了奉系内部的动荡,但也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张学良如何处理杨宇霆的支持者,如何重新整合奉系的力量,都成为了他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这场失败的政变,成为了奉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奉系的权力格局,也为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杨宇霆的最后反扑,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权力更迭的余波:奉系的重新洗牌与未来走向
杨宇霆的失败政变为奉系的权力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场风波过后,张学良面临着重新整合奉系力量的艰巨任务。这不仅关乎奉系内部的稳定,更关乎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局势中的定位。
首先,张学良着手处理杨宇霆的余党。他采取了既严厉又宽容的策略。对于那些积极参与政变的核心人物,张学良采取了严惩的态度。例如,杨宇霆的亲信吴泰翰被立即逮捕并处决。这一举动向奉系内部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挑战张学良权威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
然而,对于那些在政变中态度暧昧或仅是被动参与的人员,张学良则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他给予这些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表现出对新领导层的忠诚,就可以保留原有的职位。这种"怀柔"政策不仅稳定了军心,也为张学良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其次,张学良开始重组奉系的核心领导层。他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如王以哲、万福麟等人,使他们成为新的奉系骨干。这些新晋升的将领大多是张学良的同龄人或者稍长几岁,他们与张学良有着相似的思想理念,更容易配合张学良的各项改革措施。
同时,张学良也没有完全抛弃老一辈的将领。他保留了张作相、吴俊升等元老级人物的职务,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来稳定军心。这种新老结合的用人策略,既保证了奉系的稳定,又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政治层面,张学良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成立了东北政务委员会,试图建立一个更加现代化的行政体系。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张学良着手进行军队改革。他裁撤了一些冗余的部队,整合了军队编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机动性。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思想教育,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为日后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准备。
在外交领域,张学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他一方面与南京国民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也注意维护与苏联、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平衡。这种平衡外交政策,为东北地区赢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然而,权力更迭的余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平息。在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奉系内部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一些老将对张学良的新政策心存疑虑,而新晋升的将领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张学良需要不断地协调各方关系,维持奉系内部的平衡。
此外,杨宇霆事件也给奉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暴露出奉系内部权力结构的脆弱性,以及军阀体制的弊端。这促使张学良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更加现代化、制度化的政治体系。
在这场重新洗牌中,奉系的未来走向也逐渐明晰。张学良意识到,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奉系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他开始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改善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就在奉系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时,更大的危机已经悄然逼近。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野心日益膨胀,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即将爆发。这场事变不仅改变了奉系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权力更迭的余波,虽然暂时平息了奉系内部的动荡,但更大的风暴已经在地平线上酝酿。张学良和奉系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而他们的选择,也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吴俊升跟大帅一起被炸死的,他布什么局?
他没野心能被干死么
刚看标头,还以为是说于学忠呢。谁知道在这胡说八道编排杨宇霆
胡编乱造
吴俊升皇姑屯炸死了 怎么出来的[点赞][点赞]
奉军六个军团,少帅手下第三,第八旅是人数最多,装备最精良,训练最严格的,曾经的郭松龄带过,战斗力奉军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