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的李莲英:不被隆裕太后信任,为保命舍财,却终身首异处

千完历史 2024-10-16 10:49:11

在紫禁城的深宫内院,曾有一个叫李莲英的太监,他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从一个普通的小太监,到权倾朝野的大总管,李莲英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然而,当他最倚重的靠山慈禧太后驾崩后,他的命运却急转直下。面对新的权力格局,李莲英如何周旋?他为何不被隆裕太后信任?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得不舍弃财富来保全性命?最令人唏嘘的是,尽管他费尽心思,却仍难逃悲惨结局。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太监,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他的故事,折射出了怎样的人性百态和权力游戏?让我们一起走进李莲英的晚年,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迷雾。

1908年11月15日,紫禁城内一片哀声。那个统治了大清近半个世纪的"老佛爷"慈禧太后,终于在75岁高龄驾崩了。这个消息如同一记惊雷,在紫禁城内外迅速传开。大臣们忙着筹备国丧,宫女们在各处哭泣,可谁都没注意到,在慈禧的寝宫外,站着一个神情恍惚的老太监。

这个老太监,就是伺候了慈禧44年的李莲英。

此时的李莲英,已经60岁整了。他身着蓝色官服,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仙鹤,这是二品官的标志。要知道,在大清朝,能当上二品官的太监,李莲英可是头一个。

可如今,他只觉得浑身发冷。那个曾经让他呼风唤雨的"老佛爷"走了,他的靠山没了。

李莲英站在那里,脑子里乱糟糟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前半生:7岁被送进宫当太监,8岁正式入宫,16岁调入长春宫伺候慈禧。那时的他,哪里能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大清朝最有权势的太监呢?

回想起来,李莲英的崛起可谓神速。他26岁就成了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31岁升为四品花翎总管,46岁更是一举升到二品,打破了雍正皇帝定下的"太监最大不得超过四品"的规矩。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得到了慈禧的宠信。

李莲英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赢得慈禧欢心的。他不像其他太监那样只顾完成分内的事,而是处处为慈禧着想。慈禧喜欢梳妆打扮,他就跑去八大胡同找妓女学习最新潮的发型;慈禧常觉得浑身酸痛,他就学了按摩的功夫,每天给她按摩;慈禧爱听戏,他就把《西游记》《三国演义》《小五义》《石头记》等名著里的故事全背了下来,没事就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还不忘加入一些慈禧喜欢的小曲儿。

就这样,李莲英成了慈禧最信任的人。宫里宫外的人都知道,要办成什么事,得先过李莲英这一关。

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过去。李莲英站在寝宫外,突然感到一阵茫然。他想起了一个老话:树倒猢狲散。如今"老佛爷"走了,那些曾经巴结他的人,还会对他如何呢?

更让李莲英担心的是,新的太后隆裕会如何对待他。他知道,隆裕太后一直对他有些不满。这倒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太得慈禧宠信了。

李莲英清楚,自己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告老还乡,找个清净地方安度晚年;二是继续留在宫里,伺候新的主子。

告老还乡听起来不错,可李莲英又担心,自己这些年得罪的人会不会寻仇?况且,他虽然年过六旬,可还不想就此退出权力中心。

可如果留在宫里,他又该如何在新的局势中立足呢?

就在李莲英踌躇不决的时候,太监总管小德子走了过来。小德子是隆裕太后的心腹,这些年一直和李莲英不对付。

"李总管,"小德子脸上带着莫测的笑容,"太后有旨,让你去守灵。"

李莲英心里一沉。守灵,这是体面的差事,可也意味着他要暂时离开权力中心。看来,新太后对他还是有防备啊。

就这样,李莲英开始了他的守灵生涯。每天,他都要在慈禧的灵前跪上好几个时辰。跪在那里,他不由得又想起了过去的种种。

那些年,他和慈禧形影不离。朝廷大事,慈禧常常会问他的意见。他甚至还给慈禧起了个"老佛爷"的称呼,让宫里宫外的人都这么叫。可如今,这个称呼的主人已经走了,他李莲英,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慈禧太后的丧期里,李莲英每日守灵,看似恪尽职守,实则心中忐忑不安。他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慈禧的离世,紫禁城内的权力格局正在悄然变化。而这场变化的中心,就是新的太后——隆裕。

隆裕太后,也就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在慈禧驾崩后继承了后宫大权。她年轻时就以冰雪聪明闻名,如今更是成熟稳重。李莲英曾经多次在慈禧身边见过她,但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位年轻的太后。

有一天,李莲英正在灵堂守灵,突然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他回头一看,竟是隆裕太后亲自来了。李莲英连忙跪下行礼,心中却在猜测太后此行的用意。

"李公公,"隆裕太后开口道,"你在老佛爷身边多年,想必对宫中事务最为熟悉。我有几件事想请教你。"

李莲英听了这话,心中一喜。看来新太后还是看重自己的经验啊!他连忙应道:"太后有什么吩咐,老奴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隆裕太后点点头,开始询问一些宫中的日常事务。李莲英对答如流,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见闻娓娓道来。谁知道,就在李莲英侃侃而谈的时候,隆裕太后突然问道:"李公公,听说你在宫外还有几处宅院?"

这个问题来得突然,李莲英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他确实在宫外置办了几处房产,这在太监中并不罕见,但被太后这么直接问起,还是让他感到不安。

"回太后的话,"李莲英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奴确实在海淀有几处小院子,都是这些年攒下的俸禄置办的。"

隆裕太后听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便转身离开了。

这次谈话之后,李莲英越发感到自己在新的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不稳。他开始注意到,隆裕太后似乎更加信任小德子。每次太后召见大臣,都是小德子在一旁伺候,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由他李莲英陪同。

有一天,李莲英偶然听到两个小太监在角落里低声议论。

"听说了吗?太后最近常常召见小德子,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商量。"

"是啊,听说小德子现在可是太后跟前的红人呢!"

"那李总管怎么办?他不是一直都是老佛爷最信任的人吗?"

"嘘,小声点!这宫里的事,谁说得准呢?树倒猢狲散,你懂的。"

听到这番对话,李莲英心中一沉。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慈禧太后身边积累的权势,在新太后眼中或许并不是什么优势,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威胁。

为了试探隆裕太后的态度,李莲英开始主动汇报一些宫中的事务。然而,每次他去见太后,总是碰到小德子在场。有时候,他刚要开口,小德子就抢先一步,将事情报告给了太后。

渐渐地,李莲英发现自己被排挤出了决策圈。那些以前争相巴结他的小太监们,现在见了他也只是敷衍地行个礼,然后匆匆走开。

有一天,李莲英在御花园里遇到了一位老朋友,是个退下来的老太监。两人聊起近况,那位老太监意味深长地说:"老李啊,你在宫里待了这么多年,难道还看不清形势吗?新人新气象,你还是早做打算吧。"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李莲英。他终于明白,自己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隆裕太后对他的不信任,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跟随慈禧,更是因为他在宫中积累的巨大影响力。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慈禧太后的葬礼筹备工作即将开始,按照惯例,李莲英作为生前最亲近的太监,应该参与其中。这个机会,或许就是他体面退出的最后一张牌。

李莲英下定决心,等葬礼结束后,他就主动请辞,离开这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紫禁城。至于未来如何,他已经有了一些想法。那些年他在宫外置办的房产,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

随着慈禧太后葬礼的筹备工作逐渐展开,李莲英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退路。多年来,他一直未雨绸缪,在宫外暗中置办了几处产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在海淀镇上的三处宅院。

第一处宅院位于军机处附近,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这里曾是李莲英接待外臣的地方,院子里种满了名贵花草,还有一个小小的鱼池。每到春天,院子里的海棠花开得烂漫,引得不少文人雅士前来赏花。

第二处宅院在碓房居,比起第一处要低调许多。这里是李莲英存放各种珍稀物品的地方。据说,里面有不少慈禧太后赏赐的宝物,还有一些李莲英多年来收集的古玩字画。

第三处宅院则在彩和坊,是三处中最不起眼的。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成了李莲英最后的归宿。

在准备离开紫禁城之前,李莲英开始安排这三处宅院的用途。他决定将军机处附近的宅院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侄子打理,用来维持与朝中大臣的联系。碓房居的宅院则交给了另一个侄子,嘱咐他好好保管里面的珍宝。至于彩和坊的宅院,李莲英打算自己住进去,过平静的晚年生活。

除了安排这些宅院,李莲英还开始考虑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多年来,他一直在为自己的养老送终做准备。他没有子嗣,所以特别关照自己的侄子侄女们。

李莲英有四个侄子,他将他们都过继到自己名下,当作嗣子。此外,他还收了两个养女。这些年来,李莲英没少在这些子女身上花心思。他给侄子们安排了差事,让他们在朝中有一席之地。对于养女,他也是悉心培养,为她们选择了门当户对的夫家。

然而,李莲英也清楚,这些侄子侄女们的"孝顺",多半是冲着他的财产来的。虽然心里明白这一点,但他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他需要有人来照顾自己的晚年,处理自己的身后事。

在安排这些事情的同时,李莲英也在考虑如何体面地离开紫禁城。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掉。那样不仅会引起猜疑,也无法保证自己离开后的安全。

经过深思熟虑,李莲英决定等慈禧太后的葬礼结束后,向隆裕太后请辞。他打算以"为慈禧太后在宫外守丧三年"为由,申请离开紫禁城。这个理由既显示了他对慈禧的忠诚,又不会引起太多猜疑。

为了让这个请辞更加可信,李莲英甚至做好了舍弃一部分财富的准备。他打算将慈禧太后赏赐的所有财物都送给隆裕太后,以示自己的诚意。至于那些藏在宫中的黄金,他也决定留下一部分,算是给隆裕太后的"大礼"。

李莲英知道,这样做虽然会损失不少财富,但却能换来安全和太后的信任。他深谙宫廷政治的残酷,明白有时候"花钱买命"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准备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李莲英也没有忘记照顾自己的亲信和下属。他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将一部分财产分给了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报答这些年来他们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离开后还能保持一些影响力。

就这样,李莲英一步步地安排好了自己的退路。当慈禧太后的葬礼终于结束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李莲英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来到了太和殿外。他恭恭敬敬地跪下,向隆裕太后递上了自己的请辞折子。

在折子中,李莲英恳请太后允许他离开紫禁城,到宫外为慈禧太后守丧三年。他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继续在宫中服侍,希望能在宫外度过余生,为慈禧太后祈福。

隆裕太后看完折子后,沉默了片刻。然后,她缓缓开口道:"李公公多年来为宫中操劳,如今要告老还乡,朕准了。"

就这样,李莲英获得了离开紫禁城的许可。临走前,隆裕太后还允许宫里按照每月60两白银的标准,继续给李莲英发放"退休工资"。

当李莲英踏出紫禁城的大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然后,他转身走向了自己在彩和坊的宅院,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李莲英离开紫禁城后,本以为自己的生活会平静下来。然而,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这就是他与一个戏班子的不解之缘。

这段缘分要从李莲英的一个老习惯说起。在宫里的时候,李莲英就爱听戏。慈禧太后生前最喜欢听戏,李莲英自然也耳濡目染,渐渐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离开宫廷后,这个爱好反而更加浓烈了。

有一天,李莲英在彩和坊的宅院里闲来无事,突发奇想,想去听听街头的梨园演出。他换上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悄悄溜出了宅院。

就在附近的一个茶馆里,李莲英听到了一段令他惊艳的唱腔。那是一个年轻旦角在唱《贵妃醉酒》,声音清亮婉转,身段优美,一颦一笑都透着几分神韵。李莲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连茶都忘了喝。

演出结束后,李莲英忍不住去后台找到了这个年轻旦角。谁知道一聊起来,竟然发现这个叫春柳的旦角,居然是当年在宫里演出过的一个老戏子的徒弟。

春柳见李莲英对戏曲如此热爱,又知道他的身份不一般,便邀请他有空去看他们排练。李莲英欣然应允,从此就和这个戏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莲英开始经常去看戏班子排练。他不仅仅是看,还会提出一些建议。毕竟,他在宫里看过那么多年的戏,对戏曲的了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有一次,戏班子在排《四郎探母》,李莲英看到杨四郎的扮演者总是把握不好那种既想见母亲,又怕被认出的复杂心情。他就给那个演员讲述了自己在宫里见过的一些大臣面圣时的表情变化,让那个演员茅塞顿开。

渐渐地,李莲英成了这个戏班子的常客和顾问。他不仅给演员们提建议,还经常资助一些困难的戏子。有一次,一个老生角色因病无法演出,家里又揭不开锅。李莲英二话不说,就拿出一笔钱帮助那个老生渡过难关。

李莲英的这种行为很快在戏班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这位老爷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心肠真好,一定是个有来头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李莲英虽然喜欢京剧,但从来不登台演出。有一次,戏班子的人劝他试试,他却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还是不要现眼了。看戏就好,看戏就好。"

不过,李莲英倒是经常给戏班子的人讲一些宫里的故事。那些故事里的人物和场景,都成了戏班子创作新戏的素材。比如,有一出新编的戏《太监泪》,就是根据李莲英讲的一个宫中往事改编的。

李莲英与戏班子的交往,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每次看完戏回到家,他都会哼上几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宫里听戏的日子。

有一天,春柳来找李莲英,说戏班子准备去外地巡演,想请李莲英作为顾问同行。李莲英本想一口答应,但想到自己的身份特殊,还是婉拒了。不过,他给了春柳一块玉佩,说是护身符,让他们一路平安。

春柳拿着玉佩,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块宫廷御用的白玉。他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莲英的真实身份。从那以后,戏班子的人对李莲英更加恭敬了。

李莲英与戏班子的缘分,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去世前不久,春柳还特地来看望他,为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就是他们初次相遇时的那段。

听着熟悉的唱腔,看着春柳优美的身段,李莲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宫里听戏的夜晚。他轻轻地跟着哼唱,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这段与戏班子的不解之缘,成为了李莲英晚年生活中最精彩的一笔。它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也让他在离开权力中心后,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对于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太监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意外的人生馈赠。

李莲英离开紫禁城后,虽然在彩和坊的小院里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但他心里始终悬着一根弦。多年的宫廷生活让他深谙权力游戏的危险,他知道自己曾经得罪过不少人,如今离开了权力中心,安全问题就成了首要考虑的事。

为了自保,李莲英开始精心策划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他深知,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财富既是保命的筹码,也可能成为致命的诱惑。

首先,李莲英决定向隆裕太后进献一批珍贵的财物。这批财物包括了慈禧太后生前赏赐给他的一些稀世珍宝,比如一对价值连城的和田玉如意、一幅乾隆年间的《富春山居图》真迹,还有几件珐琅彩瓷器。这些东西,每一件拿出去都能引起轰动,但李莲英却毫不犹豫地献了出去。

李莲英派人将这些宝物送到宫里时,特意嘱咐传话说:"这些都是老佛爷生前赐给奴才的,如今老佛爷驾崩,奴才也离开了宫廷,留着这些东西反而心中不安。还请太后笑纳,也算是奴才的一点心意。"

这番话传到隆裕太后耳中,果然起到了预期的效果。隆裕太后对李莲英的印象有所改观,认为这个老太监还算识趣,知道主动交出慈禧的赏赐。

除了向隆裕太后进献财物外,李莲英还有一个更大胆的举动。他将自己在宫中秘密藏匿的几百万两黄金,悄悄地留在了宫中某个隐蔽的地方。这个举动看似是放弃了一大笔财富,但李莲英心里很清楚,这笔钱迟早会被发现,与其被人查出来治罪,不如主动"遗落",让隆裕太后心领神会。

这两步棋走下来,李莲英在朝廷那边算是有了一层保障。但他深知,真正的威胁可能来自那些曾经被他得罪过的权贵们。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威胁,李莲英开始着手分散自己的财产。

他将自己的财产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分给了下属和亲信。比如,他的贴身小太监阿福,得到了一座小院子和五千两银子。而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朝廷官员,则收到了一些价值不菲的字画或古董。

李莲英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报答这些人多年来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在织一张保护网。他知道,这些人收了他的好处,日后即便不能帮他,至少也不会害他。

然而,最让李莲英头疼的还是自己的那些"子女"们。虽然他们都是过继或收养的,但在外人眼里,这些人就是李莲英的后人。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来祸患。

经过深思熟虑,李莲英决定提前分家。他将自己的四个嗣子和两个养女召集到一起,当着大家的面宣布了分家的决定。

"你们都是我的骨肉,"李莲英对他们说,"我这一生积攒的家业,今天就都交给你们了。我老了,也该歇歇了。"

说完,李莲英就开始分配财产。四位嗣子每人得到了20万两白银,两个养女则各得到17万两。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收藏的金银珠宝分给了其他的亲属。

分完家产后,李莲英语重心长地对子女们说:"我给你们的,已经够你们几辈子享用不尽了。但是你们要记住,勤俭持家,切不可挥霍无度。这世道变化太快,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

李莲英的这番苦心安排,在当时的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说他是在示弱,有人说他是在遮掩更多的财富,还有人说他是真的想要安度晚年了。但不管外界如何猜测,李莲英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朝廷那边,因为他主动上交了大批财物,对他的态度缓和了不少。那些曾经对他虎视眈眈的权贵,因为拿到了好处,也暂时按下了报复的心思。至于他的那些子女,因为得到了丰厚的家产,一时间也安分了下来。

就这样,李莲英用自己的方式,在离开权力中心后,仍然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他用财富织就了一张保护网,虽然损失了大量财产,但换来了暂时的安宁。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尽管李莲英如此精心谋划,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在他离开紫禁城仅仅三年后,一个意外的变故,让他所有的算计都成了空。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0 阅读:58

千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