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我们在想事情时,脑海里出现的那个声音,到底是谁的?好的,咱们不说废话,这就开讲。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这种现象了,他们管这个叫做“内部语言”(inner speech)。但由于那时候的技术实在太有限了,想研究也没什么好办法,直到后来,一种可以帮助科学家直观地观察大脑活动的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出现,才使得相关的研究得以进行。
先简单科普一下,我们的大脑里的一个区域被称为“布罗卡区”(Broca's area),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脑里专门负责说话的“总指挥”,我们平时说话,组织语言,发出声音,这些都离不开“布罗卡区”的工作,所以,理所当然的,当我们张嘴说话的时候,这个区域肯定是非常活跃的。
在相关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当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专心思考,出现“内部语言”的时候,他们大脑的“布罗卡区”也会“亮”起来,并且几乎跟他们真的在说话时一样活跃。
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志愿者脑海里那个声音的“语速”,与他们平时正常说话的速度差不多,除此之外,当脑海里那个声音出现时,志愿者的呼吸节律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就像他们真的在说话一样。
所以科学家据此认为,我们在想事情时,脑海里出现的那个声音,应该跟我们平时实际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同源的。换句话说,那个声音应该就是我们自己的。但这又让人费解了:明明我们嘴巴闭着,一个音都没发出来,可为啥还能“听”到这个声音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确定的结论,只是给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一种认同度相对较高的观点认为,这应该与我们大脑中的一种被称为“伴随发送”(corollary discharge)的机制密切相关。
简单来讲,当我们的大脑发出一个运动指令,比如要动动胳膊动动腿的时候,它不光把指令发给了负责运动的身体部位,还会同时给相关的感觉系统(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发一个“通知”。
这个“通知”就是“伴随发送”,它就像是一个提前的预警,告诉感觉系统:“注意啦,身体马上要动了,这是我们自身的动作,别被它干扰到了。”这样一来,感觉系统就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正常动作而产生多余的反应。
比如说你拿着手机一边跑步一边录视频,那录出来的画面肯定晃得厉害,简直没法看,可你自己跑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周围的景色晃得那么夸张,或者别人挠你痒痒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痒,但如果你自己挠自己的痒痒,却根本就感觉不到痒,这些其实这就是“伴随发送”在起作用。
那么,“伴随发送”跟我们脑海里的那个声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看。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自己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声音通过颅骨的振动直接传导)这两种途径传到耳朵里,也就是说,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其实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混合音”。
而我们听到外界的声音,基本上只有“空气传导”这一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由于“骨传导”的效率比“空气传导”更高,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对于我们的听觉系统而言,自己的声音是应该是很“吵”的,这会严重影响我们对外界声音的感知。
但实际情况我们都是知道的,当我们在说话时,并不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吵”,对外界声音的感知也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其实也是“伴随发送”在起作用,在我们说话之前,大脑就已经提前给听觉系统一个信号,告诉它即将听到一个什么样的声音(就是我们自己的声音),这样,听觉系统就会再去“听”这个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而将更多的处理能力用来感知和理解来自外界的声音。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当我们在想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经常会不自觉地被“语言化”,而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大脑中的“布罗卡区”就会被激活,就像真的准备说话一样,与此同时,“伴随发送”机制也会被触发。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说话,但我们的听觉系统却通过“伴随发送”收到了那个“即将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的信号,于是我们的脑海中就出现了那个声音。当然了,这也只能说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进一步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