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为何能独撑17年?

醉波看过去 2025-04-03 22:54:46

东吴在皇位传承问题上,一直都很混乱。

孙权称帝之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很贤能,也很有才干,是个理想的继承人,但可惜寿命不长,3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孙登死后,孙权立三子孙虑为太子,却又因为太过宠爱四子鲁王孙霸,导致孙霸产生夺嫡之心,因而引发了朝堂的分裂,到最后孙权都无法收拾。

一怒之下,孙权废掉孙和,不久又将孙和与孙霸赐死。

一口气杀掉两个儿子,孙权也算个狠人,不过他的初衷是好的,既然自己开创了江山,就要负责到底。

250年,孙权又将七子孙亮立为太子,这其实是个很糟糕的决定,因为孙亮当时只有7岁,而他已经68岁了,活不了几年了。

252年,孙权去世,9岁的孙亮继位,因其年幼,大权被诸葛恪把持,但第二年诸葛恪就被孙峻给杀掉了,孙峻又把持了朝政。

255年,孙峻去世,弟弟孙綝接掌权力,孙亮继续沦为摆设。

258年,15岁的孙峻试图废掉孙亮,结果事情泄露,反被孙綝废掉,孙权六子孙休被拥立为帝。

孙休继位的时候已经23岁,明显要比孙亮成熟得多,他表面上对孙峻恭恭敬敬,还封孙峻为丞相,却暗中与亲信大臣张布、丁奉等人谋划,设计将孙峻杀死,从而一举夺回权力。

孙休在位期间,虽然实施了很多惠民政策,但他总体上比较平庸,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没有抓住机会。

263年8月,曹魏发起了灭蜀之战,孙休其实是得到消息了的,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决定派遣援军奔赴蜀国。

当时,吴军分三路大军救援蜀国,其中两路分别从荆州、扬州北上,攻打魏国后方,这是围魏救赵之策;另一路则沿江西救援成都。

为了救援蜀国,孙休可以说是尽力了,但蜀国实在不禁打,还没等吴军抵达,后主刘禅就投降了曹魏,蜀汉灭亡。

孙休得知消息后,本来还有点惴惴不安,担心曹魏趁机攻打东吴,那就麻烦大了。

毕竟,自从孙权去世之后,东吴陷入内乱当中,就没在曹魏身上占到什么便宜,基本上只有吃败仗的份。

没过多久,孙休就得知了邓艾、钟会、姜维等人被诛杀的消息,他猛然发现,现在曹魏在蜀中无大将,不如趁机瓜分蜀汉领土,也不失为良策。

于是,孙休派遣名将陆逊之子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等人出兵攻打巴东郡。

其实,孙休的这波操作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曹魏灭蜀之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东吴,东吴只有尽可能多抢占地盘和人口,才能与曹魏抗衡。

但是,吴军实在是太菜了,3万人打永安5000魏军,打了半年都没有打下。

司马昭在处理完内乱之后,派兵增援,吴军只得撤退,这样闹腾了大半年,东吴啥也没得到,还得罪了曹魏。

为这件事,孙休十分烦闷,担心曹魏要灭了东吴,百姓们也人心惶惶,知道这次事儿闹大了,都在选择退路。

恰在此时,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竟然发动叛乱,投降了曹魏,孙休得知消息后差点气得没背过气去,竟然一病不起。

为了缓解病情,孙休开始吃丹药,结果在264年9月去世了。

按道理来说,皇帝去世了,理应由儿子继承皇位,孙休也是这样立的遗嘱,由十岁的太子继位。

但是,孙休去世后,以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为首的东吴大臣,认为国家动荡,不适合立年幼的皇子为帝,孙休其他儿子更小,所以一致拥立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为帝。

孙皓到死都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当皇帝,所以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即位之初表现出了一副仁君的模样,又是开仓放粮、释放宫女,又是给百官封赏,因此大家都很高兴。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孙皓的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他残暴治国,荒淫无度,好酒嗜杀,濮阳兴和张布感到很后悔,孙皓便杀掉二人,还强纳张布的女儿为妃。

孙皓认为,自己不是以皇子身份继位的,难免有人觊觎皇位,再加上老孙家有内讧基因,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对宗室进行了大屠杀,孙休的妻子朱太后及二子,叔叔孙奋及其五子,孙策的孙子孙奉等人,先后被他杀掉。

就连孙皓的两个异母弟孙谦、孙俊,也被他残忍杀害。

没了制约之后,孙皓开始放飞自我,派人广选美女,看到漂亮的就强行霸占,连臣子的妻女也不放过。

孙皓还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强征赋税,残杀功臣之后,很快就把东吴搞得乌烟瘴气,怎么看都是亡国之相。

东吴这副死样子,自然是曹魏希望看到的。

准确地说,是司马昭希望看到的。

司马昭安得啥心,我就不多说了,总之他灭蜀之后,又计划三年灭吴,然后再篡位称帝,建立司马氏江山。

但是,司马昭不是真龙天子,就在他筹划灭吴之时,他却在265年去世了,其子司马炎继位。

如果司马昭还活着,那么灭吴肯定会提前,但他这一死,就全乱套了。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继位的是司马师,但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后由弟弟司马昭继位。

不过,司马师在世时,曾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过继为嗣子,后来司马昭选择继承人之时,其实司马才是最佳人选。

但是,司马昭出于私心,将司马炎立为了继承人,这样司马攸就感到不满了,与司马炎便产生了隔阂。

司马攸虽然没能上位,但他在朝中势力很大,大臣们都很支持他成为司马炎的继承人,司马炎对此感到十分困扰,便对他严加防范。

除此之外,司马炎还有一个很大的苦恼,那就是统治力不足,这是因为他对篡魏没什么贡献,也没有在军事上立下功劳,属于是摘桃子的那个人,因此大臣们对他有所轻视,不太听他的话。

怎么办?

司马炎倒是个聪明人,称帝之后就开始大封功臣,从而陪培植了一帮亲信,又对宗室进行拉拢,为此他不惜开历史倒车,对司马氏一族实施分封制,一口气封了几十个王。

这一套操作下来,司马炎的支持率就上去了,他便趁机将司马攸给逼死,这样他的皇位就算是坐稳了,传承问题也解决了。

不过,如此一来,司马炎就没什么精力去贯彻司马昭的灭吴计划了,一切都只能推倒重来。

再说东吴那边,孙皓虽然是个暴君,却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想要坐稳皇位,就必须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所以,孙皓继位后没几年,就开始频繁对西晋发起进攻,但大多遭遇失败,而且损兵折将,还耗费了大量国力。

孙皓如此折腾,东吴为何没有亡国,西晋又为何不趁机攻打?

孙皓虽然胡作非为,但也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保留了东吴的基本盘,即重用陆逊的儿子陆抗、陆凯等人,他们是东吴的定海神针,有他们在,西晋就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西晋这边,在连续几次击败东吴之后,羊祜、张华、杜预、王濬等人纷纷进言,请求司马炎发兵攻吴。

其实,司马炎为了灭吴,也一直在做准备,当羊祜主张灭吴之时,他很心动,便打算趁机出兵。

然而,当司马炎提出南征想法的时候,以贾充为代表的一帮老臣竟然集体反对,因为他们担心灭吴之战会打破固有的政治生态,新生一代功臣集团崛起之后,会导致他们这帮老家伙失去权势。

因为反对声音太大,司马炎担心后院失火,所以暂停了灭吴计划。

当然了,司马炎对陆抗等人有所忌惮,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陆抗实在太厉害了,晋朝诸将在他身上可没占到什么便宜,有他在,晋军不敢跃江一步。

271年正月里,东吴有好事者伪造谶文,说孙皓将是统一天下的真龙天子,大家都不相信,他却十分兴奋,于是带着母亲和众多嫔妃御驾亲征,攻打西晋。

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孙皓又是匆匆出征的,准备很不充分,结果走到半路上,将士们就冻死了一大片,差点就要哗变了。

孙皓见此情景,便灰溜溜地跑回去了,此后再也不了。

为了挽回颜面,孙皓派遣大将陶璜出兵攻打交趾,陶璜相当给力,一举收复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不久之后,陆抗率军讨伐叛将步阐,不但一举杀掉步阐,而且击败了羊祜率领的五万大军和杨肇率领的三万援军,一时间声势大振。

司马炎得知消息后,肺都快气炸了,自他继位以来,非但没有立下寸尺之功,反而丢失了大片土地,简直太丢人了。

司马炎终于坐不住了,便再次提出南征之事,却又遭到了贾充等人的反对。

司马炎感到很无奈,正当他准备再次搁浅灭吴计划的时候,凉州的鲜卑族发动了叛乱,当地官兵武力镇压,急需朝廷派遣援军。

司马炎灵机一动,当即派遣贾充前往凉州,准备支开贾充,自己好实施灭吴计划。

贾充当然不想离开京城了,为此感到苦恼,这时候荀勖对他说,你把女儿嫁给司马攸,司马炎当然防着你了,现在太子司马衷还未婚配,你若抓住机会,非但不用去凉州,还能加官进爵。

贾充十分高兴,便开始四处活动,成功将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司马衷,由此与司马炎达成了联姻。

既然是皇亲国戚了,那当然不用去凉州了,也不用担心丢掉权势了,贾充因此消停了一阵。

在搞定了贾充之后,其他大臣也都不敢再反对了,司马炎开始正式实施灭吴计划,在晋朝和东吴边境开始进行军事部署。

当时的情况是,东吴的国力虽然不如晋朝,但胜在有陆抗等名将坐镇,还有一只强大的水军。

为了顺利灭吴,司马炎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准备,他重用羊祜、卫瓘、司马伷和王濬等人,并派人在巴蜀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史书说晋朝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东吴的水军不再拥有优势。

就在司马炎取长补短的时候,东吴却在进一步衰落。

孙皓执政晚期,猜忌心越来越重,不但残杀宗室,而且滥杀无辜,动辄对臣民扒皮、挖眼,简直残忍至极,朝野人人自危,人心开始涣散。

274年,陆抗去世,在此之前的269年,陆凯也已经去世了。

此二人的去世,意味着东吴再也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名将了。

陆抗死后,孙皓其实也很害怕,为了安慰自己,他让陆抗的五个儿子分领其众,正所谓虎父无犬子,陆抗是名将,五个儿子总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实际上,陆抗的五个儿子虽然很优秀,但军事才能比他可差远了。

随着陆抗的去世,东吴在西线的防御能力大幅下降,羊祜便开始研究具体作战方案。

至276年,灭吴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羊祜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给司马炎上书,请求立即派兵伐吴。

司马炎很心动,但贾充、荀勖等人却又跳出来反对,理由有二:

首先,凉州的动乱还未结束,如果此时伐吴,万一局势恶化,必将功亏一篑;

其次,司马炎分封诸王以屏卫皇室的计划虽然已经实施了很久,却没有最终完成,他担心一旦大军伐吴,后院失火的话,诸王又不能拱卫中央,那就麻烦了。

司马炎听了贾充等人的话,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必须等内部稳定了,才能实施灭吴计划,便打算继续等待时机。

因为晋朝内部不稳,所以东吴得以存活下去,实际上当时东吴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简直是一团乱麻,尤其是军队衰落得特别严重,各条防线都比较松散。

278年,羊祜去世了,他没能等到灭吴那一天到来。

羊祜去世前,司马炎派遣张华去询问灭吴计划,羊祜说,现在孙皓的暴政已经到了极点,全国上下一直反对,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如果往后拖延,万一吴人推翻孙皓另立明主的话,我们即便有百万大军,也难以逾越长江!

张华深以为然,于是在羊祜去世后,取代羊祜成为头号主战派,司马炎也下定决心伐吴了,但在此之前他必须做几件事。

279年,司马炎不计代价,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最终解决了凉州问题,从而稳定了西北。

紧接着,在司马炎的主导下,杜预取代羊祜成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上任后实施离间计,使得孙皓与西陵总督张政反目,张政被他人取代。

张政是东吴后期唯一一个勉强称得上名将的人物,他下台之后,东吴再无大将能抵御晋军。

279年8月,朝中就是否伐吴展开了最后争辩,司马炎原打算280年再伐吴,但杜预、王濬等人纷纷进言,说现在东吴已经在崩溃的边缘,是最好的时机,再往后拖,孙皓就要被他人取代,到那时就难了。

可不是嘛,孙皓在闹腾了十几年之后,臣民对他的不满已经达到顶点,各地起义不断,反叛事件也经常发生,许多大将都投降了晋朝,东吴已经无人可用了。

再看孙皓在人事上的安排,从丞相到将领,就没几个人称得上贤能,要么徒有虚名,要么是阿谀奉承之辈,东吴朝堂简直烂透了,没有一个明白人。

司马炎最终决定马上伐吴,他于当年11月任命张华的度支尚书,主持灭吴大局,掌管漕运粮饷,然后分六路大军向东吴发起进攻,总兵力20万。

镇东将军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

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今安徽长江以西);

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

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

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

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率巴蜀水军,顺江而下。

至于六路大军的最高主将,司马炎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他出人意料地让贾充出任“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节制六路大军。

贾充当然没有这个能力了,但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稳住那帮老臣,也让那些不支持伐吴的人闭嘴。

晋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之后,本以为会在长江天险打一场恶仗,哪知道东吴几乎等同于没设防,晋军很轻松就渡过了长江。

早在灭吴之战爆发之前几年,就有大臣上书孙皓,说长江天险虽然难以逾越,但也不能不设防,建议孙皓在军事上加强防御,尤其是建平(郡治在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这两个最重要的地方。

陆抗也曾上书孙皓,说“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屏障)”,“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但是,孙皓根本没听进去,认为长江天险足以抵挡吴军,只需要少量兵力驻守即可。

272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沿江而下,被建平太守吾彦看到了,当即报告孙皓,说晋军可能沿江而下攻吴,请求加强防御,但孙皓并未重视。

可见,孙皓是可以预见晋军攻吴的,但他沉迷享乐,根本没有重视防御,结果导致晋军很轻易就攻克长江防线。

280年初,晋朝各路大军逼近东吴都城建业,孙皓这才从美梦中惊醒,赶紧派遣军队出击,但此时吴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一见到晋军就投降了,吴国最后的20万大军就这么没了。

280年5月,在内无兵力、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孙皓只得反绑双手,带着百官出城向晋军投降,东吴就此灭亡。

在晋灭吴之战中,东吴军队的表现实在太差,多半投降,其他都被被歼灭或逃散,可见孙皓把东吴折腾得够呛。

从孙皓继位到东吴被灭,前后长达17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东吴之所以能够存活,不在于东吴自身有多强,恰恰相反,东吴一直在走下坡路。

问题其实出在晋朝自己身上,司马炎继位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内乱,阻碍了晋灭吴之战的发生。

并且,司马炎为了准备灭吴之战,也花费了很长时间,结果发现准备得有点过头了,因为吴军实在太不禁打了。

只能说,东吴的灭亡其实是注定的,有孙皓这样的暴君当皇帝,能活17年已经是奇迹。

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之后他又在洛阳享乐了四五年,最后在284年去世,享年42岁。

2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