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色尼王朝(962至1186),由中亚突厥人建于伊斯兰世界,管辖中亚南部、伊朗高原东部及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又称“哥疾宁王朝”或“伽兹尼王朝”,极盛之际当属中亚帝国,占有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北部。
萨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隶(多作宫廷近侍和禁卫军),名叫阿勒普特勤(阿尔普特勤)因得君主宠信,擢升为禁军首长,961年更任命为呼罗珊总督。962年终因失宠而起兵,攻占伽色尼城,自立为“埃米尔”,创立伽色尼王朝。
伽色尼因首都伽色尼(又名鹤悉那、哥疾宁、加兹尼,今为阿富汗东南部的加兹尼)而得名。名义上至999年,伽色尼王朝仍将萨曼王朝奉为主权。
伽色尼王朝仿照萨曼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由中央直接管理各地。然而,地方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对中央构成威胁;同时,一些边远地区由藩属、附属国、游牧部落头人等代理统治。
其继任者为苏布克特勤(977~997在位),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巩固基业,大力发展农业与工商业,使王朝国力日益强盛。
其子马哈茂德(997~1030在位)以治国有方、文韬武略称颂千古,在位时堪称伽色尼王朝全盛,征服了大约6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包括北印度、阿富汗、花剌子模和波斯大部分地区。此后,马哈茂德君主首次采用“苏丹”称号为君主封号,自称独立君主,伽色尼发展为帝国。他承认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权,哈里发卡迪尔(991~1031在位)册封他为“苏丹”,赐予“国家右臂”之尊号。
马苏德(执政1030年至1040年)在位期间,内乱纷争和叛变蔓延,国运开始衰退。
在胡斯鲁·马利克德的领导下,帝国终于被古尔王朝所取代,历经六任埃米尔和十四任苏丹,共计二十位君主,统治了224年。
马哈茂德苏丹是伽色尼王朝最卓越的君主,他在施政中沿用波斯行政制度,强化中央集权。通过没收私有产业扩充国土,他积极整顿税制,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工商业,并重视招纳文化英才。诸多诗人和学者得以在他的宫廷中得到保护和赞誉。
在马哈茂德任职之初,一名名字叫塞尔柱克的土库曼酋长因与叶护产生矛盾,率领部众至帝国北方避难。伽色尼朝廷以塞尔柱克家族世袭贝伊头衔,塞尔柱土库曼人由此得到一块肥沃的牧场作为防线,得以作为帝国北方的雇佣军守卫边疆,也为突厥语系民族的大规模西迁开启了通道。
1001年至1024年间,马哈茂德进行了17次远征印度,成功抵达恒河的卡瑙吉(卡瑙杰县),摧毁了印度西北部的封建王朝,并吞了以拉合尔为中心的旁遮普,使之成为穆斯林地区。
他北上联手喀喇汗王朝剿灭花拉子模,后攻取莱伊(今德黑兰南部)和哈马丹,构建出一个自阿拔斯王朝以来版图最大的帝国。
999年,马哈茂德与喀喇汗王朝军队联合攻陷了萨曼王朝的梅尔夫及布哈拉,遂将萨曼王朝的领土瓜分。
此后,伽色尼与喀喇汗约定以乌浒河作为界线,平分了萨曼王朝的领土。
1006年,喀喇汗王朝军队越过阿姆河进驻巴尔赫平原,远征印度的马哈茂德立即率军返回家乡,凭借披甲战象部队以及“和田调的突厥歌”战术,击败喀喇汗王朝军队,征服花剌子模。
随后,他又从布韦希王朝手中夺得赖伊和伊斯法罕,使帝国达到鼎盛。其领土东至北印度,西至波斯西北部,北达乌浒河与咸海,南抵锡吉斯坦,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军事封建帝国。
马苏德(执政1030年至1040年)在位期间,内乱纷争和叛变蔓延,国运开始衰退。
此时,早先迁入帝国北方的塞尔柱土库曼人经过几代繁衍,已遍布呼罗珊各大城市,人口众多。塞尔柱贝伊——图格鲁克(图格里勒·贝格)是塞尔柱克的孙子,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他洞察到伽色尼内部的分裂,发起反抗苏丹的运动。
1040年,伽色尼军与土库曼人在丹丹坎(今中亚马雷附近)展开决战,伽色尼军惨败,图格鲁克(图格里勒·贝格)率领塞尔柱军趁机进入西亚,建立塞尔柱王朝,并于1055年控制巴格达哈里发,自封为“苏丹”。
伽色尼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失去了在波斯和中亚的大片领土,呼罗珊和花拉子模相继沦陷于塞尔柱帝国,印度境内则兴起了诸多独立的穆斯林小王朝。
1058年,伊布拉欣即位,与塞尔柱帝国建立联系,借助其势力恢复了伽色尼王朝的繁荣。伊布拉欣在位四十年后,其子马苏德三世继承大统。马苏德三世通过联姻塞尔柱帝国来巩固政权,但他去世后,伽色尼王朝陷入了王位争夺。
1117年,马苏德三世的诸子之一巴赫拉姆沙阿屈服于塞尔柱帝国,获得桑加苏丹的援助,并成功篡夺苏丹之位。然而不久,他便试图摆脱塞尔柱控制,结果却遭失败,伽色尼王国愈发虚弱。
新的势力古尔王朝崛起,将伽色尼王朝挤压至旁遮普。
1149年,伽色尼古城惨遭古城王朝大军占领与焚毁,之后由古兹突厥人征服,伽色尼王朝被迫迁都拉合尔(今日巴基斯坦境内)。
在12世纪70~80年代,古尔王朝接连向伽色尼发动进攻,最后使得白沙瓦和旁遮普地区失守。
1186年,末代统治者胡斯鲁·马利克战败被俘,拉合尔沦陷,古尔王朝彻底摧毁了伽色尼王朝在拉合尔的残存势力,伽色尼王朝就此灭亡。
初期伽色尼王朝军队由突厥人、印度各族、德拉米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呼罗珊波斯人共同构成。突厥人是军队的核心力量。其中乌古思、卡拉吉与库贾特突厥人被伽色尼王朝统治者招募为雇佣军。
特勤赛布克征服了卡拉吉突厥人,并收编为己用。花拉子模地区的阿尔通塔什雇佣库贾特和恰格拉特突厥人为边防军人。这些雇佣军后来成为哈伦的反叛力量。
领军的突厥军官大多出自突厥部落。
伽色尼王朝的军队种类繁多,包括骑兵、步兵、象兵等。骑兵是其主要兵种。伽色尼王朝效仿萨曼王朝和喀喇汗王朝,精锐骑士皆由重装士兵组成,轻骑兵则是流动的游牧战士。
1025—1026年间,马赫穆德率领3万精锐骑兵进军索姆纳特。据贝哈基记载,为使继承人阿布尔·穆阿斯卡尔称霸密克朗,马苏德派遣4000骑兵出战。
马苏德初登基时,优素福·本·赛布克特勤受命前往卑路支斯坦的库斯达尔,亦携4000骑兵同行。
1034年,马苏德挥师克尔曼,派出4000骑兵。
1035年,远征古尔甘与塔巴里斯坦,马苏德率3000骑兵,然抵达阿木尔后,见地势险恶,又增派5000骑兵。
马赫穆德临终前坚信,8000骑兵足以征服雷伊。
步兵乃伽色尼王朝军队之主力。正规步兵配备弓箭、狼牙棒、短剑及标枪,身着锁子甲,手持皮革或金属盾牌,构筑坚不可摧的防线。步兵擅长会战与围攻。苏丹常备一支步兵,为远程征战,步兵骑乘骆驼,抵达战场后下马作战。
象兵乃伽色尼王朝军队之特色。伽色尼王朝从印度习得象战之术。象适应力强,可适应印度、里海等湿热地带,亦能适应阿富汗斯坦、呼罗珊草原与高原等干旱环境,故伽色尼王朝统治者惯用象战。
1008年,马哈茂德率500头大象迎战入侵呼罗珊的哈拉汗王朝伊列格·纳斯尔,敌军惊慌失措,惨遭败北。
1025年,马哈茂德调遣400头大象对抗河中地区统治者阿里特勤,象兵令敌方惊恐不已。除作战外,象还用于运输兵器、器械等重装备。
伽色尼王朝的统治者是突厥人,他们从游牧文明转向定居社会,仿效波斯的行政模式,实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由国王直接管理军队,选拔有经验的波斯人担任行政要务。中央设大臣议会,各省总督由突厥奴隶出身的军官担任。该王朝尊崇伊斯兰逊尼派教义,统治者自诩为伊斯兰教的守护者。
马哈茂德自称伊斯兰教的“圣战者和保护者”,铸造钱币并自称“赛义德”。他推广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政策,压制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势力。在印度旁遮普地区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使得伊斯兰文化在北印度广为流传。该王朝积极推动伊斯兰学术文化的发展,邀请知名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伽色尼成为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