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净利破千亿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一片叫好声中,中国人寿2024年业绩被追捧同时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
新旧准则切换,业绩晦暗不明?3月26日,中国人寿(60162. SH,02628. HK)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在经历2023年业绩大跌超3成“事故”后,2024年营收净利双增。
2024年,中国人寿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0.50%,达5285.67亿元;净利同比暴增106.69%,达1089.40亿元。表面看中国人寿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实则这份“成绩单”晦暗不明。
这有其客观因素,2024年是中国人寿新旧会计准则切换窗口期,公司财务数据巨变,虽然多项数据不可比,其真实变动情况并不能完全透析。但中国人寿业绩增长大概率来自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重估。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更多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进而影响净利波动变大。2024年,中国人寿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后当期增长2027.23亿元,期末账面价值19080.98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达1190.63亿元。推动中国人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高达1181.60亿元,较2023年41.70亿元翻倍增长。
中国人寿业绩暴涨,实际现金流却下降。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1.45%;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16.41%。最终全年中国人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625.5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还为204.67亿元。但因计算准则不同,真实变动情况不得而知。
最令市场意外的是中国人寿2024年盈利超千亿,分红却抠搜,难道只是“纸上富贵”?
2019-2024年,公司利润分配方案披露,期间已发行股份282.65亿股不变,总计派发现金股利分别为206.33亿元、180.89亿元、183.72亿元、138.50亿元、121.54亿元、183.72亿元。连带每股含税价大起大伏,分别为0.73元、0.64元、0.65元、0.49元、0.43元、0.65元。
而旧会计准则下,公司2019年和2021年归母净利分别为582.87亿元、509.21亿元。可见尽管中国人寿2024年净利暴涨,分红水平却不及往昔。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业绩或许并非表面看到的风光。
投资端变幻,承保端承压从业务上看,2024年中国人寿盈利大增,主要源于投资端环境改善。尤其2024年3季度股票市场显著回暖,推动投资收益大幅提升。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3082.51亿元,同比提升150.4%(可比口径)。总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至5.5%。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中国人寿受利率震荡下行影响,其净投资收益率却同比下滑0.2个百分点降至3.5%。
不过,依靠投资端盈利颇有点“听天由命”意味,毕竟资本市场变幻莫测。首先,保险资金正面临资产荒,没有太多合意资产可配。况且中国人寿踩雷远洋集团亏损上百亿一事,还历历在目。再者,目前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强,且当前长端利率下行,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滑,对依赖投资端盈利的险企来说都是危险信号。
不仅投资端多变,驱动中国人寿盈利的另一个轮子“承保端”也正负重前行。
2024年中国人寿保险服务收入同比下滑2.02%,保险服务费用同比大增20.08%。两相作用下,公司保险服务业绩断崖式下滑。2022-2024年其保险服务业绩分别为509.64亿元、620.92亿元、276.17亿元。
而作为险企未来利润蓄水池,合同服务边际也有小幅下滑。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保险合同的合同服务边际为7424.88亿元,同比下降3.46%。
2025年,中国人寿反常打破多年来逐月披露保费的惯例,至今未对外披露月度保费收入情况。虽然该指标并非监管强制披露,然同为上市公司的中国太保、新华保险还在如期发布。不免引市场猜疑,中国人寿保费增长面临压力。
2024年中国人寿长险有效保单数量由2023年的3.28亿份,降至3.26亿份。
此外,中国人寿总保费分化明显,新单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2024年中国人寿录得总保费6714.57亿元,同比增长4.69%。续期保费仍是基石,同比增长6.21%达4572.85亿元。
相较,同期公司新单保费或由于产品切换及预定利率调整等因素,增幅有较大回落。2024年中国人寿新单保费占比31.90%为2141.72亿元,仅同比微增1.59%。
拉长时间线来看,2017-2024年,中国人寿新单保费起伏变动较大,各年增幅分别为8.15%、-23.55%、5.93%、6.98%、-9.32%、5.06%、14.10%、1.59%。
从险种看,三大业务中保费占比较小的意外险业务保费整体下滑7.63%,降至136.10亿元。主力险种寿险首年业务保费小幅下滑0.88%,健康险则是续期业务小幅下滑0.89%。
从渠道看,个险渠道仍是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2024年中国人寿除保费占比达78.79%的个险渠道保费同比增长5.47%外,银保和团险渠道保费均现小幅下滑。
截至2024年末,公司个险销售人力61.5万人,较2023年缩减1.9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对市场利率中枢下降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寿继在2023年将投资回报率假设从5%下调至4.5%,风险贴现率从10%下调至8%后,2024年再度下调上述指标。将投资收益率假设调至4%;普通型业务风险贴现率假设为8%,浮动收益型业务风险贴现率假设降为7.2%。
下调精算假设无疑会对新业务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基于2023年经济假设同比增速24.3%达458.05亿元,而在2024年经济假设下为337.09亿元。其中,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在2023年经济假设下占比89.54%;在2024年经济假设下占比92.89%。
“寿险一哥”财险业务难上主桌A股上市五大险企中,除新华保险专注人身险业务外,剩余4家旗下均有自营的财险公司。其中,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太保产险素有“财险老三家”之称。以市场利润占比来看,“财险老三家吃肉,其他公司喝汤”。历经多年,这位“寿险一哥”旗下的国寿财险仍是上不了主桌的那位。
近10年,国寿财险盈利能力大起大落。2015-2024年,净利分别为22.58亿元、11.57亿元、8.08亿元、1.21亿元、22.60亿元、17.85亿元、6.21亿元、6.67亿元、13.93亿元、19.02亿元。尤其在历经2021年、2022年两年盈利低谷后,盈利虽有回升仍不及2019年高水平。
2024年国寿财险盈利大增,主要系投资端拉动,而投资端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大。2021-2024年,公司投资收益分别为53亿元、27.03亿元、34.70亿元、42.23亿元。基于此其持续盈利情况,仍值得关注。
从保费规模看,2024年国寿财险录得原保费收入1109.26亿元,同比增长4.55%。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创4年来新低。2021-2024年市场份额分别为6.69%、6.60%、6.69%、6.56%。
同期,国寿财险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11.83亿元,同比增长4.52%;签单保费1111.95亿元,同比增长5.07%。
从产品结构来看,2024年国寿财险签单保费来源仍以车险为主,占比58.69%。从销售渠道看,代理渠道是支柱,占总签单保费比例为74.20%。
值得注意的是,国寿财险车险业务占比持续缩减。2021-2023年,公司机动车辆险保险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65.55%、62.85%、60.13%。
保单品质方面,国寿财险综合成本率长期维持在高位,是掣肘其承保盈利的关键之一。尤其综合赔付率亦一路走高,近年占比超7成。
2020-2024年,国寿财险综合成本率均超100%盈亏红线,分别为103.63%、105.33%、101.29%、100.88%、100.48%,意味着承保端处亏损状态。期间,综合赔付率分别为61.91%、74.21%、70.92%、71.35%、74.09%。
相较而言,财险老三家综合成本率表现良好,均未超100%。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依次为98.5%、98.6%、98.3%。
规模大,管理失调注重业绩提升同时还要严控合规风险。
近日,旗下子公司国寿养老收“百万级”罚单再度震惊市场。因养老保障业务在运营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方面的3项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合计罚款18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寿财险累计被罚1325.80万元;中国人寿年内累计被罚1396.60万元。有多名从业人员被终身禁业。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家大业大的中国人寿内控不严,除了受罚单所扰,还被高管落马的负面缠身,给公司带来了极大地声誉风险。
3月中旬有消息称,“退休14年的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裁杨超疑似失联”,再次将中国人寿推上风口浪尖。
无风不起浪!仅1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披露,杨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杨超早先在中国银行任职,后转投保险,有多家大型险企任职经历。据悉其2005年执掌中国人寿,任集团总裁,同时兼任中国人寿董事长、国寿财险董事长等职,于2011年退休。
市场感慨即使退休14年也难逃反腐高压,同时也为中国人寿捏把汗。
继2022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任上被查落马后,中国人寿似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系统内多名高管陆续被查。
中国人寿财险原业务总监兼宁波市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费剑锋,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征,国寿养老浙江省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梅建亚,国寿财险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安林等多名高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
有人落马就有人上位,正在渡劫的中国人寿2024年经历了突然换帅。
继原董事长王滨任上落马后,白涛临危受命任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并于2024年6月,经董事会选举获得连任。
孰料仅时隔2月,中国人寿集团突然官宣,免去白涛集团党委书记职务,由蔡希良接任。
白涛金融履历丰富,横跨银行、保险、资管。曾在工商银行、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中国人寿等大型金融公司工作。蔡希良同样出身金融圈,曾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虽然此次高管更迭原因不明,但基于大型保险公司由党委书记出任董事长这一行业惯例,彼时就有猜测中国人寿一把手要换。
2024年11月,靴子落地!集团公告称,蔡希良由总裁升任集团董事长。这意味着集团总裁一职出现空缺,市场对于谁将赴任给予高度关注。
悬念或许即将揭晓。2025年2月,官网披露李祝用、张璐两人出任集团党委副书记。而集团上任总裁就由同是党委副书记的蔡希良兼任。
李祝用在人保体系深耕近27年,曾任中国人保副总裁、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法律总监等职。张璐在中国人寿集团领导介绍中,排在李祝用之后,其此前曾任职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结合两人履历看,李祝用出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赢面更大些。
“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此项人事变动,旗下公司高层调整速度加快。
2024年9月白涛辞任上市险企中国人寿董事长一职,同年末蔡希良任职资格获批。
2025年3月,白涛辞任广发银行董事长一职,据悉蔡希良或将兼任该职务,正在走流程。早前已出席广发银行2025年工作会议。
2025年3月,国寿财险董事长由蔡希良调整为李祝用;2025年4月1日,李祝用又接替蔡希良成为中国人寿资管公司董事长。目前李祝用董事长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寿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来说,内外部都面临不小压力。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