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30年代初生人,父亲在二十年前去世,母亲今年已经93岁了。
由于一年半前的一场意外摔伤导致骨折,她现在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我们这些子女们便轮流贴身照顾她,这给了我大量的时间去聆听她的故事,特别是她年轻时的生活。
老人往往喜欢回忆和讲述小时候或年轻时的事情,母亲也不例外。
兄弟三人的不同轨迹我父亲家兄弟三人,父亲是老二。
因为我爷爷家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三个儿子都读了书。
大伯在公社工作,叔叔在县银行工作,父亲读书最多,上了师范学校,但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教师工作,而是在市里的政府部门工作,距离老家将近有100公里的路程。
那个年代,家里条件好的都结婚早。
大伯和叔叔都是14岁就结婚了,媳妇比丈夫大几岁。
父亲结婚晚一些,19岁才和母亲成亲。
在那个年代,女性大多不识字,也没有多少文化,我父亲他们三个兄弟找的全是农村媳妇,因为当时很少有女性从城里出来工作或者嫁到农村。
大伯因为工作就在本村,所以常年在家。
而我叔叔在县城,离家几十里,总体来说不算远,也能经常回家。
唯有我父亲离家较远,平常很少回家,只有到过年过节才能回趟老家。
这种情况导致父母长期分居,母亲一个人在老家拉扯几个孩子,有时候觉得缺乏依靠。
相比之下,我大娘因为大伯在身边,有种腰杆挺直的感觉,就像在村里都能横着走。
叔叔和婶子则老实厚道,没有大伯家那般霸道。
我觉得,既然父亲离家远,作为亲兄弟的大伯和叔叔应该多照顾一下母亲和我们这些侄子侄女们。
来信事件的疑云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父亲从城里寄了一封信回来,是写给我大哥的。
当时我大哥刚刚上学,字认得还不全,没法把这封信念下来。
母亲不识字,就拿着这封信去找一个识字的人念念,恰巧碰到大伯。
母亲便把信给了大伯,让他看看信里写了什么。
大伯看了一遍信,然后说:“没事儿!
信里没说什么事儿!
”随即把信还给了母亲。
母亲感觉大伯的表情似乎不太对劲,但又觉得不能继续追问,只好作罢。
这之后,她发现大伯家的儿子天天飞似的往我爷爷奶奶家跑。
这让母亲更加起疑。
之后有一天,我三姨来我们家。
三姨是我姥姥家唯一的一个初中生,在我们村小学教书。
母亲便把那封父亲写的信拿给三姨看。
三姨看完后,告诉母亲信里说父亲托同事带来了一对新水桶,这个同事住在附近的丁家庄。
母亲很惊讶,三姨说大伯瞒着母亲。
听完,母亲照常去地里干活,背了几颗生产队分的白萝卜回家后,立即带了根麻绳直奔丁家庄。
在那里,她找到了父亲同事家,得知对方一直在等我们去拿水桶。
母亲要了回来,用麻绳把两只水桶挑回家。
很快,消息传到大伯和我爷爷奶奶家。
他们早就知道水桶的事,却一直隐瞒不告诉母亲。
大伯见了母亲后,强词夺理地说:“就这水桶还叫个事儿啊!
”
我爷爷也有一次使用我们家的水桶时,告诉母亲:“这水桶是我儿子买的,也是我的。
”母亲回应道:“老大老三买的东西也是你的?
”爷爷立马生气,不再使用那水桶。
后来,奶奶见了母亲,说:“都一个多月了,你那封信还没扔啊?
”母亲说:“当时看大伯念信时那表情就不对,还有你天天突然在我门口干活,我也觉着可疑。
没想到,咱们一家子人都在糊弄我,都在骗我啊!
”
家庭矛盾和母亲的独立生活父亲给家里买点东西,居然引发了这么多事情,大伯瞒着,爷爷看不惯,还监视母亲的行动。
母亲一边独自照顾一大家子,一边应对这些家庭矛盾,可谓不易。
她觉得,父亲不在家,大伯和爷爷奶奶不该这么对她,还算计她这个带孩子的女人。
尽管这种事在母亲看来是不是很大,但年轻时的记忆却很深刻。
她现在已经90多岁,偶尔还是会提起过去的这些事情。
这些段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却影响了母亲的一生。
总结来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亲人,应该多关心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算计和欺瞒。
母亲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坚韧和智慧。
父母兄弟之间的矛盾或许在每个大家庭里都存在,但相处的好坏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
故事的是希望带给大家一个反思,家庭的和睦需要每个人的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