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再响:食品安全呼唤零容忍

彬哲说趣事社会 2025-03-15 11:03:19

前几天我从俄罗斯的菜品审查备案聊到食品安全,并说每到“315”不知会曝出什么令人吃惊的大案。不想,近期,山姆超市牛奶变质、知名黄焖鸡米饭连锁店回收剩菜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曝光,再次将公众的视线拉回这一攸关生命的核心议题。

从发霉的食材到反复使用的残羹,从过期牛奶到卫生失控的后厨,每一次丑闻的揭露都在拷问食品行业的底线。当“吃进嘴里的东西”沦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时,食品安全已非单纯的市场管理问题,而是关乎社会信任、公共健康乃至文明底线的重大危机。

一、舌尖上的危机:从个体受害到社会信任崩塌。食品安全问题的破坏力具有“链式反应”特征。变质牛奶可能导致儿童急性肠胃炎,回收的剩菜可能传播致病菌,但危害远不止于此。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2年因食品安全导致的消费纠纷同比激增37%,而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当消费者对超市货架上的每一瓶牛奶、餐馆菜单上的每一道菜品都心生疑虑时,社会运行的基础信任体系正在加速瓦解。

这种信任崩塌带来的“隐性成本”远超企业罚款——它迫使每个家庭在购物时戴上“侦探眼镜”,让“吃”这一最基本生存行为变成一场充满焦虑的冒险。

二、破窗效应:监管漏洞纵容的“成本博弈”。涉事企业屡屡突破底线,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破窗效应”。

当违法成本低于利润收益时,企业自然会选择将消费者健康折算成财务报表上的“风险预算”。以某涉事黄焖鸡连锁店为例,其回收剩菜每月可节省数万元成本,而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罚款上限仅为其违法所得的三十倍。

相比之下,欧盟《通用食品法》不仅实施“终身追责制”,更将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刑法体系,德国奶制品企业一旦违规即面临百万欧元级罚款及市场禁入。当违规成为“划算的生意”,再多的抽查检查也难以遏制投机冲动。

三、零容忍:重建从农田到餐桌的“文明契约”。践行食品安全零容忍,需构建“三维防御体系”:

在法律层面,应借鉴“毒胶囊案”司法实践,推动食品安全犯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对接,让刑事追责成为高悬之剑;

在技术层面,区块链溯源系统与AI巡检的结合已能实现生鲜产品48小时全链路监控,北京某智慧菜场试点使投诉率下降92%;

在文化层面,当上海市民开始用手机APP扫描餐厅后厨直播时,公众监督正在形成新的社会治理范式。

零容忍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个鸡蛋都有身份证、每棵蔬菜都可追责的系统工程。

古语云:“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食安”理应获得比“足食”更高的优先级。

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回收剩菜,历史反复证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任何妥协,都是在为社会埋设定时炸弹。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构筑法治、科技、文化三重防线,才能让中国人真正摆脱“吃得饱却吃不安”的现代性困境,重拾“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朴素安全感。

0 阅读:5

彬哲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