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有关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1222万人和国家“双一流”高校大幅扩招2万人的两则消息在社会各界继续引起广泛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大幅扩招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矛盾体。
扩招则必然导致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进而产生就业危机;反之,如果不扩招,一定程度上毕业生就业数量就会随之减少,就业压力也将锐减。
有的人认为扩招减缓了教育内卷,可以让孩子不再为了高考发愁,因为扩招之下,大学录取率接近90%,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按需分配上大学。
在我看来,扩招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使得这个矛盾体被无限放大,最后演变成不可救药。
因此,我们可以教育内卷的真相表述为:扩招不是解药,而是麻醉剂。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有多个阶段。
其中1999年前后的高校扩招政策,本质是一场经济危机下的"缓兵之计"。
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当时面对国企改革带来的失业潮和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高校扩招被包装成"教育普惠"的民生工程,实则为消化过剩产能、延缓就业压力的经济工具。
25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当时的境地何其相似!
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当前的扩招是建立在已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之下,而且是持续扩招之下的扩招,其边际效应必然递减,远远起不到当年那种显著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就如今年扩招40万人一样,我认为将这40多万青年送入校园,意图拉动消费、基建、住宿等产业链,恐怕会有一定的困难。
毕竟扩招这一计策已经被用麻木了。
因为当前的扩招已经是全方位的扩招,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研究生扩招规模突破388万人,比1999年本科招生总量高出近6倍。
各大院校如同开足马力的印钞机,批量生产着从本科到博士的各类文凭,却未同步升级人才培养质量。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学历通胀与能力缩水并存。
与某高校毕业生班辅导员交流时,大家一致感受是,个别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太差。
例如,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52人,具备独立编程能力的人屈指可数。
这反映出扩招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教学量,学生沦为标准化课件的人形接收器。
教师应付学生,学生同样也应付老师。第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未能在根本上扭转。
例如,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管理类、语言类、市场营销等"低成本专业",这类专业开设门槛低、招生范围广,考生容易被忽悠。
然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却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
第三,教育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据机构测算,一个普通家庭培养本科生的平均成本已达53万元左右,但2024届毕业生起薪中位数仅5832元。
若计入考研二战、考公培训、求职应聘等衍生支出,教育投资回报周期被拉长至10年以上。
以我自己为例,现在每周花在孩子校外培训的费用约800元,一年下来约4万元,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要培训到高三,照此计算,起码要48万元才能上大学。
如果考大学没有考上公办大学,在大学就读也要耗费十几万,培养至大学毕业的总费用将高达60-70万元。
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显然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给孩子如此之多的培训和投入,耗费这么大还依然趋之若鹜,我们就像赌桌上的赌徒,明知道胜算渺茫,却停不下加注的手。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由于身边人和孩子同学的家长都这么卷,我是不愿意孩子每天沉侵在学科培训之中。
我宁可孩子健康成长,也不要所谓的分数!
但教育内卷就是这样,一步步将我们麻醉,却不给我们解药!
哪里才有解药呢?扩招是解药吗?
扩招肯定不是解药!
我认为解药在于对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打破单一评价体系,在高考之外建立全新的人才选拔体系,让孩子们真正从考试当中解脱出来。
其次,对所谓中考分流进行改革,实行12年义务教育,让人人都有普通高中读,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对连续三年就业率排名靠后或低于50%的专业实施淘汰制度,让高考学生可选择报考的专业真正是社会所需求的专业。
总之,扩招政策虽然表面上缓解教育内卷,让家长稍微安心,但四年之后却治不了就业的根本问题。
当我们将目光从"如何让更多人上大学"转向"如何改革优化高考制度",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药。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