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匆忙逃往蜀地。当行至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他们先是诛杀了杨国忠以及杨氏一族众人,而后又逼迫李隆基对杨贵妃做出处置,最终杨贵妃香消玉殒于此。
紧接着,李隆基选择继续往南前行,目的地是蜀地。与之不同的是,太子李亨则朝着北方进发,前往灵武去平定叛乱之事。就从这时候起,这对父子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各自开启了不一样的行程,彼此分道扬镳了。
756年七月十二日这一天,李亨抵达灵武后的第四天,便在南门城楼之上举行起了登基仪式。而彼时行至普安的李隆基,全然不知晓这一情况,就这般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太上皇。
李亨在继位之后,便即刻派遣使者朝着南方进发,一路紧追李隆基的行程轨迹。经过一番行程,在李隆基抵达成都足足半个月之后,所派的使者这才终于得以见到李隆基本人。
李隆基面带笑容,对着使者讲道:“我儿行事乃是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如此情形,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然而,没人知晓他内心是否真的欢喜。想来,做了四十多年皇帝之人,怎会轻易就交出手中权力呢?可他已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应承下来,并且随即下达制书(诏令之类):
从今往后,把制敕改称为诰,表疏之中要称朕为太上皇。四海之内的军国大事,全都先听凭皇帝拿主意处理,之后仍要奏报给朕知晓;等到收复上京之后,朕就不再干预这些事务了。(出自《资治通鉴》)
如此一来,太子李亨摇身一变成为了唐肃宗李亨,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成了太上皇李隆基。此后,李隆基便一直居住在蜀地。待两京成功收复之后,唐肃宗李亨这才派遣使者前往迎接李隆基返回京城。
公元757年十二月初之际,李隆基终于返回了那许久未曾踏足的京城。之后,他入住到了兴庆宫之中,也就此开启了自己作为太上皇的那段人生岁月。
最初的那两年,李隆基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兴许是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一事心中有愧,又或是李亨多次恳请将皇位归还李隆基却未得到应允,由此而生出了感激之情。不管怎样,在最开始的时候,李亨对待李隆基的态度确实是挺好的。
李隆基身边依旧有那些熟悉的人伺候与陪伴着他,像陈玄礼、高力士负责照料其起居。还有与他一母同胞的玉真公主,宫女如仙媛、内侍王承恩也在其左右,更有能歌善舞的梨园弟子,他们一如既往地围绕在李隆基身旁。
李隆基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后,虽痛失杨贵妃,也丢掉了皇位,可仍有人为其营造出了温馨且安逸的晚年生活。不得不说,即便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转折,李隆基整体的生活状况其实并没有出现特别显著的改变。
要知道,早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的许多年里,李隆基就已然沉溺于享乐之中,对国家大事也不怎么放在心上了。也正因如此,刚开始过上太上皇生活的李隆基,其实并没有觉得有多难受。
并且他居住在兴庆宫,此地很不错,对李隆基而言意义非凡。要知道,兴庆宫是由李隆基曾经的藩王府邸拓建而来的,正因为如此,这里对他来讲,熟悉至极,也亲切无比。
兴庆宫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呢。它并不在皇城里面,而是位于长安外郭城的市井坊间。有意思的是,当你登上其最南面的长庆楼时,还能够将那熙熙攘攘的街市人群尽收眼底,那种俯瞰的感觉很是特别。
李隆基由此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能够与诸多人员展开直接且简便的互动。这其中不仅有普通百姓,还包括朝中官员,像将军郭英乂,以及剑南奏事官等等。对于喜爱热闹的李隆基而言,这样的情况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可恰恰就是由于这一情况,李隆基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下子就被迫中断了,而致使这一状况发生的人正是当时掌握着极大权力的宦官李辅国呢。
唐肃宗李亨的心腹之人是李辅国,其因拥立李亨登上皇位立下功劳,故而得到李亨的重用。那李亨对李辅国的信任程度究竟如何呢?从一定层面来讲,在很多时候,李辅国是能够代行天子所拥有的权力的。
他说出的话就如同圣旨一般,有时候甚至比李亨所言还要管用呢。像他这样的人,要是打算整治谁,那可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寻常人压根就承受不住,根本没什么招架之力。
李隆基可不是寻常之人呐,毕竟他当了多年的皇帝,后来还成了太上皇呢。可让人疑惑的是,李辅国究竟出于何种缘由,要对这样的李隆基下手呢?这着实令人费解。
李辅国出身极为低微,且相貌奇丑,早年他不过是在高力士手下负责养马的飞龙小儿罢了。一直到四十多岁,他也仅仅是掌管着厩中的簿籍事务,就这般境况而言,实在是看不到有什么前途可言。
不过在那之后,他由于在养马这件事上做得颇为出色,进而获得了被举荐到东宫的契机,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一个机会,他才迎来了能够飞黄腾达的可能。
当李辅国在朝中权势滔天,已然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时,莫说是朝中那些文武百官了,就连身为皇帝的李亨,在很多时候面对他也毫无办法。可即便如此,却依旧存在着那么一些人,压根就没把李辅国当回事儿,像李隆基身旁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便在此列。
特别是高力士,李辅国曾给他当了好些年小弟呢。就算后来李辅国发达了,那又能怎样?高力士压根就瞧不上他。而且高力士觉得自己只需一心向着主子李隆基就行,本就没必要高看李辅国,这可把李辅国给气得够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辅国把矛头指向了李隆基以及其身边之人,而后他向李亨进言道:
上皇于兴庆宫居住期间,每日与宫外之人有所往来联络。陈玄礼、高力士二人存有对陛下不利的谋划。如今六军将士皆是灵武的有功之臣,他们内心都惶恐不安,臣虽对其加以开导劝说,却无法使其安心,所以不敢不将此事禀报陛下知晓。
李亨起初的直觉是李隆基不会干出那样的事儿来,可他又没法不多加思量。毕竟他这皇位得来的过程,也谈不上多么名正言顺。而李隆基呢,都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了,真要是想谋划点儿什么,那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于是李亨陷入了纠结的状态之中。就在这时,李辅国瞅准时机,向李亨提议将李隆基迁到宫内居住。对此,李亨既未点头应允,可也没有干脆地予以拒绝,而这样模棱两可的表现,实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态度了。
之后,李辅国为探知李亨的态度,竟假传诏书从兴庆宫取走了多达290匹马,仅仅给李隆基留下10匹马,而面对李辅国的这一行为,李亨并未作出任何反应。
因着发生了这件事,李辅国心里便有了主意。他安排禁军六军的将士们来到李亨跟前哭诉,强烈请求将李隆基迁到太极宫内(也就是西内)居住。面对此情形,李亨只是默默哭泣,并未言语回应。
李亨是否有让李隆基迁居西内的想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太极宫戒备极为森严,对于太上皇养老而言是颇为合适的去处。然而李亨自己没法把这想法直接说出口,于是乎,就只能由李辅国出面来操办这件事了。
公元760年7月,彼时李亨身染疾病。李辅国瞅准这个时机,编造谎言称李亨欲请李隆基前往太极宫游览玩乐,就这样把李隆基从兴庆宫给骗了出来。
彼时在李隆基身旁的仅有二三十个老弱之人,当他们行至睿武门时,李辅国竟带着五百名骑兵,手持利刃将道路拦住。只见李辅国说道:“皇帝认为兴庆宫地方狭小局促,故而迎请上皇迁居到皇宫大内之中。”
瞧着眼前这般情形,年已76岁的李隆基被吓得险些从马上掉落下来。就在这时候,高力士挺身而出,他高声呵斥道:“李辅国,你怎能如此无礼!”并且严厉叱骂李辅国,责令其下马,李辅国无奈,最后只好乖乖下马。
就在这之后,高力士将李隆基的诰命进行了宣读,其内容为:“诸将士各好在。”
众人这才纷纷收起手中所持的刀具,面向李隆基恭敬地行礼拜了两拜,口中高呼万岁。就在此刻,高力士又一次对李辅国加以斥责,并且强硬要求李辅国与他一同去为李隆基牵引缰绳。
李隆基在李辅国和高力士的护送下,来到了太极宫的甘露殿,李辅国居左,高力士居右,一路护送着前行,直至抵达目的地。
待李辅国走后,李隆基仍惊魂未消,他紧紧拉住高力士的手,眼中含泪哭诉道:“要是没有将军您啊,我恐怕都已经沦为战乱中丧命的冤魂了。”(此内容出自《戎幕闲谈》)
这是什么意思?把它翻译过来就是这样一句话:“还好有你在这儿呢,要是没有你,我恐怕早就死在刀下,变成鬼魂啦。”
另一边,在李辅国离开之后,他便与禁军六军的诸位将领一同匆匆赶到李亨跟前请罪。李亨听闻他们的来意后,沉默了好一阵子,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南宫也好,西内也罢,这二者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诸位爱卿担心会有小人从中蛊惑人心,所以要在祸患初起之时就加以防范遏制,以此来安定国家社稷,既然是出于这样正当的目的,那还有什么可惧怕的!”
这件事就如此轻飘飘地被搁下了,毕竟到最后李隆基是被迁进了西内。对于这样的结果,李亨虽说谈不上有多喜欢,可明显能感觉到他是暗自松了一口气的。
李隆基进入西内之后,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如同太上皇那般类似被囚禁的日子。从此,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极大转变,失去了往昔的自由,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过上了这种有着诸多限制、近似被囚禁起来的生活。
在迁居之时,高力士确实尽显霸气地护着主子。可别忘了,他终究不过是个侍奉李隆基的宦官罢了。他也就只能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里对李隆基加以保护,既没办法改变李隆基的命运走向,就连他自己的命运,其实也是无力去掌控的。
自李隆基踏入西内之时起,命运便已然发生了转变。李辅国仅仅给李隆基留下了数十名老弱的护卫人员,至于陈玄礼、高力士、玉真公主以及往昔的那些旧相识,都无法再继续陪伴在李隆基的身旁了。
高力士、王承恩之流皆遭流放处置,陈玄礼则被强行要求辞官归乡。像如仙媛也被安排到归州去了,而玉真公主则离开了皇宫,前往玉真观居住,诸如此类的情况不一而足。
李亨另行挑选了百余人安排在太极宫,可这些人跟李隆基全然不一心,致使李隆基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他满心烦闷却没处宣泄,甚至一度进行辟谷绝食之举。如此这般,过了两年,李隆基便在郁郁寡欢的状态下走到了人生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