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办事2小时未果老人2天后去世,家属起诉银行质疑服务方式失当

瑶球球的小班 2025-02-20 10:31:39

2024年10月22日上午,74岁的李老先生与妻子走进银行,计划为远在国外的女儿办理境外汇款。然而,这场普通的银行业务办理,却因流程冗长、操作复杂,最终演变为一场悲剧——李老先生在近两小时的业务办理过程中突发脑疝,送医两天后离世。

家属质疑银行未根据老人实际情况提供适合的服务方式,并于2025年2月将其告上法庭。2月12日,南京某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目前尚未宣判。

图源网络,侵删

事件回溯:从柜台到手机,近两小时未完成的业务

据银行监控显示,当日9时,李老先生作为排号“C001”的首位客户进入柜台区域,但仅停留2分钟便离开,随后全程由工作人员引导使用自助机具和手机银行操作。

9时30分许,李老先生跟随工作人员辗转于ATM区、大堂机器及等候室,期间多次尝试人脸识别,但因操作不熟练屡次失败。其妻则在另一名工作人员协助下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同类业务。

至9时53分,两人进入洽谈室,主要由李老太太操作丈夫手机,而李老先生已显疲态,频繁进出房间配合拍摄资料。

图源网络,侵删

10时42分,女儿李女士通过视频通话发现父亲面色异常,手部颤抖、嘴角歪斜,但老人未作回应。10时53分,李老先生突然瘫倒并摔倒在地,银行工作人员随即拨打120。

10分钟后救护车抵达,将其送往医院。经诊断,李老先生因“意识不清2小时余”入院,最终于10月24日因脑疝去世。

图源网络,侵删

家属质疑:冗长智能操作成“导火索”

李女士在起诉状中指出,父亲作为高龄且首次办理境外汇款的客户,本应优先享受柜台服务,但银行却强制要求其开通手机银行,导致老人因反复操作人脸识别、填写信息而体力透支。她强调,其母两年前办理同类业务时,虽耗时1小时,但全程由工作人员协助完成手机银行开通,而父亲此次因不熟悉智能设备,业务耗时近两小时仍未完成。

更令家属不解的是,事发后李女士在其他支行咨询时,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若老人不擅长使用手机操作,应引导至柜台办理。”她认为涉事支行违反了中国银保监会2021年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中“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的要求。

图源网络,侵删

争议焦点:银行服务适配性与责任边界

法律界人士分析,本案核心在于银行是否尽到对老年客户的特殊关照义务。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境外汇款业务若金额未超限,仅需身份证即可办理,但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倾向于推广手机银行以提升效率。记者随机咨询多家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均表示“手机银行更便捷”,并坦言“不建议高龄老人自行办理境外汇款”。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纠纷并非孤例。2021年沈阳一80岁老人因转账纠纷与银行人员冲突后心脏病发,法院判决银行承担30%医疗费;而2016年桂林一老人因心源性猝死倒在银行楼梯,法院则以“死亡与银行安全保障无直接关联”驳回索赔。两起案例折射出司法实践中对“因果关系”与“合理注意义务”的裁量差异。

图源网络,侵删

行业反思:智能时代的“适老化”困境

此次事件再度引发对金融机构“适老化”服务的讨论。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保留人工窗口,但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部分银行仍存在“重智能、轻人工”倾向。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人士透露:“柜台业务考核严格,员工更倾向引导客户使用自助渠道。”

图源网络,侵删

关于此事您怎么看,欢迎互动讨论! #热点大家聊#

0 阅读:0

瑶球球的小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