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英雄张逸民,这个名字一出,我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在战争年代军职晋升很快,是因为战功容易积累,人才稀缺,我军很多优秀将领二十多岁就被委以重任,当上军级或者师级指导员,经历过抗战和解放战争,最后蜕变成新中国开国中将、上将。
可到了和平时期,将领们晋升会慢许多,因为军人最光荣的地方就是参加战争,保卫祖国,没了战争,缺少战功晋升速度会降下来。
可到了和平时期晋升也是靠军功,五十年代有一位海军英雄名叫张逸民,他参加六次海上战役,多次打击敌人的入侵,率领麾下舰队击沉三艘敌军舰船,击毁一艘敌军舰船,靠着傲人的战绩成了海军英雄。
39岁那一年,部队领导集体决定,让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一些,让他到海军基地进行李连学习,最后上级领导告诉他被破格提拔,成了海军基地中最年轻的正军级领导。
张逸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他出生时,家乡哈尔滨没有发生大型战争,日子简单而又平凡,当时家里是普通家庭,勉强温饱,不是贫农,也算不上富裕。
父母非常有远见,宁愿吃不好穿不暖,也不能耽误儿子未来发展,拿出家里所有积蓄送他去学校读书、学习,他没有辜负家人的殷切期盼,在学校里他认真读书,被同学们戏称为“读书郎”。
可幸福而又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日寇侵略东北三省,他的家乡宾县也遭到日军的毒手,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他的家人也受到侵害,他在心底燃起反抗的火焰。
等他正式加入部队时,日寇已经被赶走,可此时国内并没有安稳下来,老蒋为了权力和地位,发动战争,早就想参军报国的张逸民辞别父母加入解放军序列中,成为新兵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跟随部队修路。
他拿着铁锹一下又一下的不停工作,即便工作十分枯燥乏味,他也没有任何怨言,认真细致的工作,路修好了之后,他们这些新兵被派去接受军事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完成蜕变,张逸民从小就很聪明,干活认真,训练时也十分卖力,很快他就从一众新兵里脱颖而出。
他人生中第一战就是辽沈战役,当时战场上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他经常为自己打气加油,要迎难而上,在很多战友被炮声吓的抬不起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冲锋,为其他人树立榜样。
作为第一个敢于突破恐惧的新兵,他成功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此后他参加渡江战役,歼灭江边的敌人,随后在平津战役中多次立功,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战士,他多次在战场上掩护战友撤离。
一次我军坚守阵地,身边的同志受伤,需要紧急撤离,他眼看敌人冲上阵地,立马拿起武器开始阻击敌人前进的脚步,他凭借精湛的射击技术和不服输的意志,成功抵御住敌人进攻的脚步,没有后退一步。
最后他坚持到主力部队赶到阵地,随后并入到队伍中开始发动反击,他凭借优秀表现很快晋升成干部,此时海军建设迫在眉睫,部队首长也开始物色核心人才,张逸民因为表现出色被选中。
1950年,他在接到新的工作任命,他被调到海军部队,参加海军建设,而他还得进入海军学校学习深造,此时他的人生转折点来了,他进入军校学习如何操作鱼雷快艇。
海军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为此他要投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学习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张逸民学习时期聪明好学,进入海军学校也展现出学霸的一面。
到了学校之中,他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有一定海军基础的,要不就是看过舰艇整体结构,要不就是能说出一定原理,有过一定的学习基础,这让他产生很大的压力。
为此他开始刻苦学习,上课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下了课还会请教官给他单独补课,为此他还会抽自己休息的时间苦练海军技能,连晚上的时间也不放过,还会抽空到训练场上锻炼体能。
身边的同学们都“笑”他实在是太拼了,可他对此毫不在意,因为学到的知识和锻炼出来的体魄都是他自己的,毕业后他因为成绩优异被调到北海舰队服役,初次入伍就当负责管鱼雷艇,当上艇长身兼重担。
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张逸民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重,所以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带领全艇官兵一同学习,一同进步,每一次航行都是一次训练,每一次训练张逸民就会提升一点。
他勤记海图航线,每次航行都会熟悉一条海图航线,日积月累下来,成果斐然,最后直接达到不需要领航员引领,自己单独指挥舰艇航行的地步,这样的出色的能力和记忆力让他在东海舰艇队名声大噪。
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活地图”,有他在,我军巡航海域不需要畅通无阻。
1955年,金门地区还在国军的掌控之中,这座岛屿的位置极其特殊,老蒋试图拿这里当打回老家的跳板,随着一场争夺战爆发,这里成了大陆和台湾方面的争夺焦点。
当时局面非常紧张,张逸民所在的舰艇小队也接到新的任务,那就是保护金门这个地方,同时也要阻止敌人逃跑,对海面进行封锁,他发现敌军舰艇非常强大,舰船数量也非常多,要单靠防守很难奏效。
为此他请示上级之后,选择主动出击,当时海面非常平静,但背地里却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海上战斗跟陆地战都不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舰毁人亡,为他十分小心,要随时应对未知的变化。
舰船行驶过程中,他看到敌军舰艇,立马命令手下鱼雷艇队伍扩散,借着夜色掩护冲向敌军阵地,因为舰船体积小,再加上夜色掩护,很快就突围出去,敌人没有察觉到危险到来。
随着张逸民指挥鱼雷艇跃出水面的那一刻,敌人想要反击,早就为时已晚,几发鱼雷精准命中敌军舰艇的要害位置,敌军被鱼雷击中沉没,舰艇在张逸民出色的指挥下,没有遭到敌人的进攻,完好无损。这一次击毁进军战舰,让他名声大噪。
此后他多次在战斗中积累战功,日常多学习海军舰艇方面的知识,他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就算放到和平时期也是顶尖技术骨干,他在海军中的英雄事迹被人们广为流传,后被拍成电影《海鹰》。
1968年部队进行改革,提拔一些年轻干部,随后他就接到上级领导的电话,因战功和自身能力突出,他的职位进行一大段跨越,直接从正师级干部,一跃成为正军级干部,自己还被调到舟山地区当政委。
听完老领导说的话,他十分震惊,一时之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晋升速度太快了,比一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前辈晋升的都快,上级说完他新的任命之后,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张逸民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不能胜任,一个基地的政委,负责很多工作,自己的资历不达标,恐怕难以服众,其他海军基地都是老红军当干部压阵。
刘政委闻言表示让他不要有太多顾虑,赶紧交接手头上的工作,到舟山基地报到,去适应新的环境,他从连级干部一跃晋升成军级干部,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这个速度比喻成坐火箭飞也不为过。
事实上他是多虑了,我军内部从来都是能者上,他刚到基地报道,发现很多副司令、副政委都是新四军出身,最厉害的干部,还有老红军时期的干部,这让他压力山大,可基地司令李静将军听说过他的事迹,表示热烈欢迎,还会配合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