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后,孙广信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先后涉足房地产、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迅速将广汇集团发展成总资产超2500亿的庞大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却选择了将自己所积累的全部财富上交给国家,而不是将其传给子女。是什么让孙广信做出如此与常规不同的选择?

孙广信18岁那年,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大坎儿——高考落榜。
他没在家闲着,也没去复读,而是直接穿上军装,走进了部队的大门。
部队生活可不轻松,新兵训练那会儿,每天跑步、拉练、扛枪,汗水把衣服浸透一遍又一遍,但他从没喊过累。他眼里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干什么都得争个头名。

全军运动会那次,400米赛跑,别的兵都盯着终点线冲,他却是在半道上崴了脚,疼得额头直冒汗。
可他没停下,也没退出比赛,而是咬紧牙关,一瘸一拐地跑完全程,最后硬生生撞过终点线,拿下冠军。

在部队的日子,他给自己攒了个挺大的目标,叫“199230师长计划”。
意思是到1992年,他30岁的时候,要干到师长位置,然后再往上爬,奔着将军的军衔去。
为了这个,他没少下功夫,训练场上永远冲在最前面,晚上还挑灯看军事书。

可惜,现实不总跟着计划走。27岁之前,他眼看着有两次升迁的机会摆在面前,第一次是连队推荐他往上提,结果名额被人顶了;第二次是营里考核,他成绩拔尖,却还是让别人占了位子。
两次失手,他这股冲劲算是撞上了墙。1989年,27岁的他终于下了决心,脱下军装,选择复员。
干部身份没了,手里就剩3000块复员费,但他没觉得自己输了,带着一身胆气,直接转身跳进了商海。

1989年,孙广信从部队复员后,他拉上几个战友琢磨怎么干点大事。
几个人东拼西凑,借来40万块钱,成立了广汇工贸,准备在商海里闯一闯。
第一单生意瞄准了推土机销售,那时候没什么花哨的推销套路,也没钱请人跑业务,他就自己上阵。

背上塞满馕饼和咸菜的背包,穿着一双旧鞋,孙广信就这么踏上了新疆的工地跑业务之路。
从乌鲁木齐到偏远的矿山,从戈壁滩到建筑工地,10个月下来,愣是走了10万公里。
路上风沙大,脚底磨出血泡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没停下来歇过。

有一次,他连续三天跑了五个工地,嗓子喊得沙哑,手里的推土机资料发出去几百份,最后硬是敲定了一单20台的订单。
靠着这股拼劲,他10个月卖出去103台推土机,不仅创下那个品牌在新疆的销售纪录,还赚回200万现金。
这200万成了广汇的启动资金,更厉害的是,他还凭这成绩拿下了新疆的总代理权,算是站稳了脚跟。

孙广信没满足于这一单生意赚的钱,1990年,他决定在乌鲁木齐开一家海鲜餐厅,想把沿海的味道带到西北。
那时候乌鲁木齐的气候冷干,海鲜运输是个大问题,但他没多想就干上了。
结果,运输途中损耗太大,第一批海鲜运到时好多都坏了,餐厅开张没多久就入不敷出。

4个月时间,17万块钱打了水漂,账本上红字一片。半年后,他重新盘下店面,开起了“广东酒家”。
这次他吸取教训,不再一味追求海鲜,而是主打粤菜和本地口味结合,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半年过去,17万的投资全收回来不说,他还趁热打铁,接连开了凯旋门娱乐城、香港美食城等几家店。
这些店在当时的新疆可是头一份,娱乐和餐饮结合的模式,让他在本地餐饮圈里打出了名号,也攒下了一批回头客。

1992年,孙广信在广东酒家吃饭,几个客户在旁边聊天,话题转到石油贸易上,说这行当正缺人手和设备。
他耳朵一动,记下了这事儿,没几天就主动联系上一个油田客户。
那客户正好缺车运设备,孙广信二话不说,把自己公司的车借出去帮忙。

谁知没过多久,客户运设备的车在路上翻了,设备散了一地,人也受了伤。
消息传来,他没推卸责任,也没算账面损失,而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伤员,随口扔下一句“人没事就是万幸”。
这话听着简单,可在客户眼里,这份仗义值千金。那次事故后,客户非但没怪他,反而感激他够意思,直接把他拉进了石油贸易的圈子。
从此,孙广信的广汇工贸多了一条新路——石油设备进口。

1992到1995这三年,他抓着这机会猛干。他带着团队跑遍油田,谈订单、签合同,愣是把广汇的业务干到新疆外贸总额的六分之一。1995年那年,单年创汇达到8700万美元。

手里有了钱,他没停下来喘口气,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房地产。
那时候,乌鲁木齐的高楼还不多,他拍板启动了一个大项目——“广汇大厦”。
这栋楼盖起来后,成了当时全市最高的写字楼,钢筋水泥堆出来的22层,直接刷新了城市的天际线。
广汇大厦落成后,不少企业争着租办公室,租金收得顺手,孙广信算是尝到了地产的甜头。可他没急着扩张,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外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玩这行的。

那年头,四川的南德集团和沈阳的飞龙公司风头正劲。
南德靠着牟其中的名气,在媒体上频频露脸,据说搞了个“卫星上天”的项目,赚了不少关注;飞龙则是沈阳的地头蛇,房地产和商贸两手抓,效益也不差。

孙广信他先跑到沈阳,找到飞龙公司,直接应聘了个行政部长的职位。面试时,他跟人家说得很实在,自己是来学东西的。
没过几天,他又南下四川,在南德集团应聘上了办公厅主任的岗位。
两家公司都接纳了他,他在飞龙干了7天,管着行政琐事,跟着开会跑腿;在南德也待了7天,处理文件,盯着流程。
14天后,他拍拍手走了,觉得自己想看的东西都看到了。

回到新疆,孙广信把广汇的班子成员召集起来,开会时放了句狠话:“用不了5年,咱们就能超过他们。”
1994年,他拿下乌鲁木齐一块地,启动了第一个住宅小区项目,房子盖好没多久就卖光了。接着,他又接连开发了好几个楼盘,商品房越建越多。
到1998年,乌鲁木齐的房地产市场上,每5套房子就有3套挂着广汇的牌子,市场份额硬生生占到了六成。

2000年以后,孙广信的事业已经有了地产和石油贸易两块扎实的地盘,但他没打算就此停下脚步。
那时候,国内汽车市场刚开始热起来,他决定再闯一闯新领域。
2002年,他带着广汇的资金正式杀进汽车销售行业,先是拿下几个中小型汽车经销商,把他们的资源整合起来,然后又跟几家大品牌谈合作,签下代理权。

从新疆起步,销售网点一路向内地扩张,覆盖的城市越来越多。
2003年,他并购了一家在华东有影响力的汽车销售公司,紧接着2005年又吞并了一家西南的连锁经销商,硬是把广汇汽车的摊子铺到了全国。

到2012年,广汇汽车的销售额和网点数量双双登顶,成了行业里的老大,卖出去的车涵盖了从经济型到中高端的各种品牌。这十年,他没光顾着汽车生意,能源领域也同步开花。
2006年,他决定上马液化天然气项目,选址、建厂、拉设备,一步步推进。
2010年,这个项目投产,生产基地的规模直接冲到全国第一,每年产出的液化天然气源源不断供应市场。

汽车和能源这两块新业务,加上原有的房地产,成了孙广信手里的“三驾马车”。
房地产这边,他继续拿地盖楼,乌鲁木齐的高层住宅和商业项目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开发量稳稳占住全市商品房的六成。
能源上,液化天然气基地投产后,他又跟油田客户签了更多设备供应合同,进口额年年攀升。

汽车销售网络扩张的同时,他还建了配套的售后服务体系,修车厂和配件仓库跟着销售网点一起开张。这三块业务互相拉动,资金流转得飞快。
2010年,广汇集团的总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大关,2016年更上一层楼,总资产超过2500亿元。
这一年,广汇集团的名字登上了世界500强的榜单,成了西北地区第一家挤进这个行列的企业。

孙广信的商业版图铺得够大,手里握着能源、地产、汽车三块金字招牌,到2016年,广汇集团旗下已经有了5家上市公司,市值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
可就在外界以为他会把这偌大的家业留给子女的时候,他却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没打算让自己的孩子接手这些资产,而是早早定下了股权改制的方案。
2010年前后,他开始着手调整广汇的股权结构,把25%的股份分给了公司的核心团队,那些跟他一起打拼多年的老伙计和高管,每人都拿到了实打实的份子。

剩下的股份,他明确表态不留给家里人,而是归国家所有。
这事儿不是随便说说,2015年,他正式对外宣布了这个决定,还把“企业最终属于国家”这句话挂在嘴边。
股权改制完成后,广汇的资产分配就按这个路子走了下去,核心团队拿走25%,其余部分逐步落实到国家名下。
参考资料:
[1]杨瑞法.孙广信:三千天,三千亿?[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12):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