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忠武英魂千古流芳

论史近现代 2025-01-27 00:27:46

人物简介: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子。

郭子仪出身于华阴郭氏 ,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日),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人物生平:

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上(从九品下,此据“郭家庙碑”碑阴铭文,正史列传误作“左卫长史”,为六品官。子仪武举及第任官直接为六品可能性较小),后累迁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

天宝八载(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 [6]此据《郭公庙碑铭》碑阴, 正史列传则作“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又改横塞军使为天德军使。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职返家守孝。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开始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

唐明皇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许多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

单从“齐家”来看,郭子仪的儿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晋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属中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然而,郭子仪却言传身教,竭力不碰触皇权的禁区。

《醉打金枝》这出戏便是一次暗流涌动的君臣博弈。郭子仪的六子郭暧的老婆是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此事的导火索是郭暖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公主算起来比公婆的地位要高,现在要她向公婆行儿妇礼仪,升平公主不能接受。在一次家宴之后,喝醉的郭暖指责升平公主高坐在公婆之上。

升平公主对丈夫的愤怒反唇相讥。郭暧忍无可忍,抬手就给了公主妻子一个耳光,要命的是他又说了一句:“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还轮得到你家?”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虽然六儿子郭暧对自己的公主老婆说了一句天下人都知道的大实话,但郭子仪的负荆请罪无疑是看透了功高盖主的后患。郭子仪的战战兢兢消除了代宗内心深处的疑虑,最后换来了代宗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郭子仪的儿子多次劝告父亲,后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略微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就可能招来灭族之祸。

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数字勾勒出来:戎马一生,为国平乱,二复西京,八子七婿,尽仕朝堂,八五高龄而终,墓加十尺,生前死后,哀荣始终。作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极少数名臣之一,史书对郭子仪的评议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