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消失的“我”

桃花流水文化 2024-12-28 08:46:33

《诗经》中,十之七八的诗篇,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抒情达意,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那时的人们还是个性张扬的,相对自由的,这有《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的内容作证。另外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出现的第一人称也是“我”字,仅第二十章短短一章,就用了七个“我”,当然《道德经》中除“我”外,还使用了“吾”字。

后世的古文为什么放弃这个字,不再使用“我”了呢?因为后世的古文太官方,太高级了,更加脱离了社会大众,文人们觉得使用“我”字降低了身份,必须使用“吾”“余”或“予”字。后世文言之乎者也,已经到了变态程度,十年寒窗都写不了一篇象样的文章,所以,什么思想光芒和个性光辉,难得一现。诸子百家之后,成了暗无天日的专制世界。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融合幸存和文化的曲折延续而已,这不能不令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文化。后世延续几千年,文化和思想,竟然没有超越四书五经的周代!

“我”字太重要了,这是一个骄傲自信的“我”,而不是诚慌减恐的“余”或“吾”,自从失去“我”,我们的文化就成了奴性十足的奴性文化,更不用说“臣”“仆”“奴”“奴才”了!

唐代诗人李白诗集中“我”字出现270多次,而“吾”“余”等字出现得极少,这正说明李白鲜明张杨的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其他诗人及文人的文章中几乎不见了“我”。

0 阅读:1

桃花流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