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刘阿姨是个乐观开朗的人,但最近却总有些心烦意乱。
原本规律的大便突然变细了,还伴随轻微的便血。
她一直以为是老毛病痔疮在作怪,没当回事。
可两个月后,症状不仅没缓解,还时不时觉得肚子胀痛。
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她才不情愿地踏进了消化内科的大门。
医生听完描述,建议她做个肠镜检查。
检查结果让她顿时紧张起来,刘阿姨肠道里发现了3颗息肉,其中一颗直径超过2厘米,病理显示为腺瘤性息肉。
医生严肃地提醒她,息肉恶变的风险很高,必须立即切除,否则很可能演变成结直肠癌。
这个消息让刘阿姨后悔不已,如果早点注意到身体的“报警信号”,及时去检查,也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肠道息肉像刘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研究,95%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从一个小小的“赘生物”到威胁生命的癌症,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年的时间,但也可能只用13年。
正是这种潜伏性,让很多人掉以轻心。
在肠道息肉恶化之前,身体往往会通过一些细微的信号提醒我们。
上厕所时的三个“异常”,就是肠道发出的求救信号。
便血
便血是肠息肉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当大便经过肠道时,可能摩擦到息肉表面,导致出血。
相比痔疮便血,肠息肉或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呈暗红色,血液混在大便里,不容易分辨。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50%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会有便血症状,但仅有不到30%的人因此警觉并就医。
大多数人像刘阿姨一样,误以为是痔疮。
排便习惯改变
肠息肉可能压迫肠腔,影响正常的蠕动功能,导致排便习惯发生变化。
例如,突然频繁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
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有30%的人会经历这种排便习惯的变化。
大便变细、总觉得排不干净
当息肉体积增大时,会阻塞肠腔,使大便变得又细又长,甚至难以完全排出,刘阿姨的经历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上述症状,并且持续一周以上,一定要引起重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异常,可能是肠息肉甚至肠癌的早期信号。
息肉类型肠道息肉虽然是一个总称,但它其实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的风险也大不相同。
腺瘤性息肉
这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占所有息肉类型的70%以上。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与其大小密切相关:
小于1厘米时,癌变率约为1%;
1~2厘米时,癌变率增至20%;
超过2厘米,癌变风险高达50%以上。
绒毛状腺瘤
这是一种更危险的腺瘤性息肉,其恶变概率高达70%。
因为这种息肉表面像“绒毛”一样,结构复杂,容易发生病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这是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往往会出现大量息肉。
研究发现,这种病如果不加干预,10年后癌变率接近100%。
增生性息肉
与腺瘤性息肉相比,增生性息肉的癌变风险较低。
但如果增生性息肉较大或伴随其他危险因素,也需警惕。
这些类型的息肉,就像埋在土里的“癌症种子”,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破土而出。
切除后的复发刘阿姨顺利完成了息肉切除手术,但她很快又面临一个问题:医生建议她1年后复查肠镜。
这让她疑惑不解:“不是已经切掉了吗?为什么还要复查?”
医生告诉她,切除息肉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研究表明,30%的患者在切除息肉后会再次长出新息肉。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未完全切除:有些微小的病变可能在手术中被遗漏,或切除不彻底。
生活习惯未改变:饮食不健康、久坐不动等生活方式,仍会促使息肉的形成。
其他部位的新发息肉:切除的部位不会再长,但其他部位可能新生息肉。
正因如此,术后随访是肠道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
专家建议,术后1年内必须复查肠镜,之后根据医生建议每3~5年检查一次,确保没有新发病灶。
长息肉5大原因肠道息肉的形成往往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息息相关,以下是导致息肉的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
家族内如果有人患过结直肠癌或腺瘤性息肉,其后代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以上。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诱发息肉。
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摄入过多,与肠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久坐不动
久坐会减缓肠道蠕动,使粪便停留时间延长,增加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
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可能反复刺激肠道,导致息肉形成。
年龄
息肉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50岁以上人群中,息肉发病率高达31.7%。
养护肠道的4个关键虽然息肉听起来可怕,但好消息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生风险。
坚持高纤饮食
膳食纤维能加速肠道蠕动,减少粪便停留时间。
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对肠道健康有益。
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加工肉类列为致癌物。尽量减少培根、香肠等的摄入。
保持运动
适度运动能促进肠道健康,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定期筛查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则需更频繁检查。
你的健康,你做主刘阿姨术后复查时,一切指标都很正常,她也开始重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回想这段经历,她感慨道:“幸好发现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肠道健康是身体的“晴雨表”,上厕所时的那些“小提示”,或许就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别让忙碌和侥幸心理成为健康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