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考古探索征程中,东山村遗址的发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静静地坐落于江苏省张家港金港镇东山村境内香山东侧的斜坡之上,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距离雄伟壮阔的长江仅仅3公里,海拔处于吴淞标高10米至12米之间,比周围的农田高出4米至6米。
这个遗址三面被水沟或河流环绕,一面背靠青山,总面积约达 27 万平方米。这是一片历经岁月沧桑的土地,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1989 年 3 月,这片遗址的神秘面纱首次被揭开。从 1989 年到 1991 年,苏州博物馆与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携手合作,开启了最初的发掘工作。随后,南京博物院接过接力棒,继续深入探索,发掘面积约为 2000 平方米。在这些发掘过程中,每一铲翻动的泥土都让我们离曾经在这里繁荣昌盛的丰富历史文化更近了一步。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它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一个我们祖先的故事被书写在大地之上的地方。
在我国历史的宏大篇章中,崧泽文化作为连接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键纽带,熠熠生辉。它大约在距今 6000 至 5300 年前蓬勃发展,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阶段。这就好比一座跨越不同时代的桥梁,承载着过去的印记,同时也为未来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考古瑰宝之中,东山村遗址格外引人注目。它主要包含了马家浜和崧泽时期的文化遗迹,是目前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崧泽文化遗址。这份殊荣使其入选了国家文物局 “200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可不单单是一处遗址,而是一部鲜活的祖先生活编年史。
在遗址中,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分区埋葬的现象,以及大型房址的出现,意义深远。这表明,大约在距今 5800 年前,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层,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清晰可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正因如此,它被誉为 “良渚文明之源”,是伟大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地方。
在东山村遗址令人惊叹的众多发现中,稻谷遗存的出土堪称是远古农业智慧的有力见证。这些稻谷遗存比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还要早上 900 多年。这就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带来了这片区域更早、更原始的稻谷种植阶段的秘密。每一粒稻谷,曾经都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为了解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关键。
对遗址的探索还发现了古代房屋的遗迹。有些房基是浅地穴式的圆形结构,而大多数则是在平地上建造的长方形房屋。建造房屋所用的材料是大自然馈赠的奇妙组合:木材、竹子、芦苇、绳索、稻壳和稻草。这生动地展现了先民们如何巧妙地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建造住所,与环境和谐共生。这些如今已被时间尘封的材料,诉说着一段关于技艺与生存的故事,一段一砖一瓦,或者更确切地说,一苇一苇编织而成的故事。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劳作、繁衍,留下了一份直到现在才被人们充分重视的遗产。在这里出土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人类居住的痕迹,都是拼图的一块,正逐步为人们揭开古代那段复杂而迷人的历史。这不仅仅是一堆文物和废墟,而是我们人类共同历史中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一章,正等待着专家们翻开书页,去探寻其中的故事。
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们精心进行碳 14 测定和孢粉化验分析后,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发现浮出水面。东山村遗址的第八层距今已有 7260±60 年(未经树轮校正)。这就好像打开了一个被时间锁住的神秘盒子,得以窥探久远过去的秘密,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才刚刚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迈出他们的脚步。
来自各地的考古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论证,得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结论。他们认为,东山村遗址是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众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最早的遗址之一。这个古老的遗址就像是史前考古这片广阔海洋里的一座灯塔,照亮了对这一地区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认知。
在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中,东山村崧泽文化墓地的范围被精确测定。它东西方向超过 150 米,南北方向宽逾 90 米,总面积在 13000 平方米以上。这种范围的扩大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繁荣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此外,在这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一座崧泽文化时期的晚期大墓。但这座大墓里究竟藏着什么呢?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
各位师友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