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315曝光的企业怎么样了?今年还有什么问题
文/叶雨秋

去年3·15曝光苦情戏直播公司已注销,相关短视频账号也已注销;
去年3·15曝光的假香米公司现状:有的已停止生产,有企业被罚500多万元;
去年3·15晚会曝光违规注射美容针企业2家已注销,1家被罚款超百万;
“免费评书机”涉事公司被罚超百万、“绝缘子翻新”企业走上被告席、直播间水军:一家注销,一家官司缠身、非标水泥管涉事企业被重罚超百万并吊销执照、网红景点安全带问题:约谈后更换负责人...
这些曾经被舆论聚焦的公司,有些改了值得被原谅,有些品牌不应该存在而关闭,总之被曝光就可能会少一些坑害人的产品,给消费者多一些参考,给社会带来一些警示。
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得罪了衣食父母,企业只有死路一条。你看看现在的网络多发达,信息传播多快,720度无死角。消费者发现被骗了,在论坛、贴吧、微博一发,几秒钟就是几十万的阅读量。搞不好还会被央视3.15晚会盯上,那时候谁都救不了你。
企业要做大做强,关键是把好质量关,别被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蒙蔽了双眼。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你骗他一次,他终身都不会再相信你。比如某火腿肠,以前卖得挺火,被爆出质量问题后,现在超市里基本看不到影子了。还有某粉条,本来是个老牌子,结果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现在消费者一看到这个牌子就避而远之。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即将到来,全网都在猜今年哪些大企业会“塌房”。毕竟,这晚会可是消费者的“照妖镜”,管你销量多高、广告多响,只要有问题,分分钟被送上热搜!
根据往年经验和近期投诉,小编列出了几大“高危行业”:
“食品巨头”:预制菜添加剂超标、过期食材翻新、网红零食卫生不达标……某连锁奶茶店被曝用烂水果榨汁。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成重灾区。“某顶流主播卖的‘大牌平替’面膜,用完直接烂脸!”
“智能硬件”:智能门锁“秒破解”、扫地机器人“偷拍”隐私。网友调侃:“买了个扫地机,结果 成了间谍工具。
无论最终谁被点名,315的意义都在于给企业敲响警钟:流量和销量不是免死金牌,质量与诚信才是立身之本!
消费维权已从单纯的假货识别,演变为对数据霸权、算法歧视的对抗。某知名电商平台被曝利用用户画像实施动态定价,同类商品价格波动最高达300%;智能家居设备擅自收集用户生活习惯数据,形成精准营销却忽视隐私保护。当技术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消费者在算法黑箱前愈发无力。
破解新消费时代的维权困境,需要构建三维防护网。监管层面应加快《数字经济促进法》等法规落地,对AI推荐、直播营销等新业态设立技术伦理规范;平台企业要建立"算法透明化"机制,将大数据决策逻辑置于阳光之下;消费者自身更需提升数字素养,学会用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等新技术捍卫权益。
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呢?我觉得是造假成本低 利润高 惩罚力度太小 无法起到震慑作用 监管不到位 不能常态化监督管理,就指着3.15这一天的打假曝光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现状很难 必须有详尽的惩戒制度做保障 及日常的监督管理跟进 到位才行……
从三聚氰胺到土坑酸菜,中国食安史充满惨痛教训。如今的某黄焖鸡事件不应止于个案整改,而应成为推动行业革新的转折点。毕竟,守护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一年一度的315曝光,更需要365天永不松懈的全民共治。

当315晚会的探照灯扫过某企业的后厨,照亮的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信任赤字。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溢价的核心已经从口味竞争转向信任储蓄。那些真正构建起"透明可验证"体系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波动。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契约的守护能力。"这场信任危机或许正是中国餐饮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