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芳叫嚣要平凉变成第二个临泽,得知彭总有34万大军,连夜溃逃

棉花糖小仙女 2024-11-28 19:07:15

标题:马步芳叫嚣要平凉变成第二个临泽,得知彭总有34万大军,连夜溃逃

引言:

世人皆知西路军在临泽血战的悲壮,却鲜有人知1949年夏天,马步芳曾扬言要将平凉变成第二个临泽。当年在临泽,马家军以优势兵力围剿了只有两万余人的西路军,造成了令人心痛的惨剧。然而此时的马步芳,面对的却是兵强马壮的西北野战军。在六盘山下的这片土地上,马步芳为何敢如此叫嚣?他又为何在叫嚣之后突然连夜溃逃?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西北战局的转折

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的处境可谓是举步维艰。彭德怀手中仅有数万将士,却要应对胡宗南30万中央军的围剿。更令人头疼的是,马家军的骑兵队伍如同游魂一般,时常在我军后方出没。这支骑兵队伍作战经验丰富,动如脱兔,静若寒蝉,常常神出鬼没地袭扰我军后勤补给线。

当时的西北战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碰上胡宗南的步兵,也不愿遇到马家军的骑兵。"这并非危言耸听。一次,我军一个运输连在运送粮草时,突然遭遇马家军骑兵的伏击。骑兵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转眼间就将运输连包围。幸亏附近驻扎的一个步兵连及时赶到,这才避免了一场惨剧。

转机出现在1949年6月底。当时,太原战役刚刚结束,周士第的第18兵团和杨得志的第19兵团胜利会师。这两支部队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他们携带着丰富的大型会战经验加入了西北野战军。一时间,西北野战军的实力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当年7月3日的一个早晨,彭德怀在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会上,他详细询问了两位老战友的部队情况。周士第拿出一份缴获清单:重机枪127挺、轻机枪463挺、迫击炮86门。杨得志也不甘示弱,他带来的部队不仅装备精良,更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炮兵指挥员。

"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和敌人硬碰硬的本钱!"彭德怀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了一片赞同声。确实如此,此时的西北野战军已今非昔比,不仅兵力超过了30万,而且各类重武器配备齐全,特别是在炮兵力量上有了质的飞跃。

7月10日拂晓,彭德怀一声令下,西北野战军向胡宗南的残部发起了全面进攻。这就是后来闻名的扶眉战役。战役中,我军采取了"三路并进,重点突破"的战术。第18兵团从北面突进,第19兵团从南面包抄,而原西北野战军主力则在中路展开猛攻。

战斗异常激烈。胡宗南的部队虽然士气已失,但仍在负隅顽抗。然而,面对我军潮水般的进攻,他们的防线很快就土崩瓦解。短短四天时间,我军就以伤亡4700多人的代价,歼敌43000余人。这一战,不仅打出了西北野战军的威风,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了西北的军事格局。

战后,彭德怀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抓住胡宗南部队士气低落的有利时机,连续发动进攻。扶风、武功、宝鸡等9座县城相继解放,胡宗南的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只得退往秦岭以南。至此,整个关中地区落入我军掌控之中。

二、平凉之险与马家军的盘算

平凉,这座位于甘肃东部的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城北有六盘山横亘,绵延数百里;城南有泾河奔流,水势湍急。这样的地形地势,使平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军事要塞。

1949年7月中旬,马步芳派出侦察骑兵,对平凉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勘察。侦察兵带回来的消息让马步芳颇为振奋:平凉北面的六盘山区沟壑纵横,有多处适合设伏的地点;南面的泾河谷地地形复杂,可以作为重要的防御屏障;而城东西两侧的丘陵地带,则非常适合布置炮兵阵地。

但马步芳最看重的,是平凉的另一个军事优势——制高点。在平凉城西北约五里处,有一座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地。从这个位置不仅可以俯瞰整个平凉城,更重要的是可以监视方圆数十里的敌情动向。马步芳立即下令在这个制高点修筑了三道防御工事,还在上面布置了多门山炮。

在部署防务的同时,马步芳也在积极盘点自己的军事实力。此时的马家军主力部队包括第82军、第91军和第129军,总兵力约15万人。这些部队虽然在此前的战斗中有所损失,但骨干力量基本保存完整。特别是马家军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7月20日,马步芳在平凉城内的临时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参谋长详细汇报了各部队的具体部署:第82军在六盘山一线构筑纵深防御阵地;第91军以骑兵为主力,负责在泾河沿线机动防御;第129军则作为预备队,驻扎在平凉城内。除此之外,马步芳还特意从青海调来了一个装备精良的炮兵团,用于加强防御火力。

然而,马步芳的这些准备工作很快就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平凉地区连续干旱,部队的给养补给变得异常困难。当地百姓早就对马家军的横征暴敛深恶痛绝,这时更是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有的甚至将粮食埋藏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步芳不得不从青海调运粮草。但是,由于道路崎岖,运输困难,许多物资都无法及时运达。到7月底,驻守在六盘山一线的部队已经出现了粮草不济的情况。

更令马步芳头疼的是,他的部队开始出现了逃兵现象。仅在7月的最后一周,就有超过两百名士兵趁夜色逃离。这些逃兵中,不少是马家军的老兵,他们深知西北野战军的实力今非昔比。特别是在得知彭德怀麾下已有数十个炮兵营的消息后,这些老兵更是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恐惧。

就在马步芳为这些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西北野战军已经完成了对平凉外围的战略包围,随时可能发起总攻。而此时的马家军,虽然占据了地利,但在军心士气上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动摇。

三、马步芳的狂言与彭德怀的应对

1949年8月初的一个午后,马步芳在平凉城内的指挥部接见了几位地方绅商。会面期间,马步芳公开扬言:"平凉的防御工事比临泽强十倍,我有15万大军,谁敢来犯,就让平凉变成第二个临泽!"这番话很快传遍了整个平凉城。

马步芳这番狂妄之词并非空穴来风。1937年,他曾在临泽指挥部队围剿西路军,当时仅以数万人的兵力就击溃了张国焘指挥的两万余人西路军主力。这次在平凉,马步芳手中掌握着15万大军,又占据着地利优势,这让他产生了能够重演临泽之战的错觉。

然而,马步芳的这番言论很快传到了彭德怀的耳中。8月3日清晨,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所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情报部门汇报了马家军在平凉的具体部署情况:敌军主力集中在六盘山北麓和泾河沿线,预备队驻扎在平凉城内,总兵力约15万人。

面对这样的态势,彭德怀立即调整了进攻策略。首先,他下令炮兵部队向平凉推进。短短两天时间,300多门各型火炮就被调到了预定位置。这些火炮中,不仅有从太原战役中缴获的美式榴弹炮,还有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

其次,彭德怀派出了多支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搜集情报。这些侦察员冒着生命危险,详细摸清了马家军的防御部署。他们发现,虽然马家军在平凉布置了重兵,但各部队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特别是通信联络十分不畅。

8月5日,一个叫刘德武的马家军逃兵投奔到西北野战军。这名逃兵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马家军的后勤补给已经出现严重问题,部队士气低落,逃兵现象日益严重。这个消息让彭德怀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

然而,彭德怀并没有立即发起总攻。他先是命令炮兵部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火力侦察,对马家军的防御工事进行试探性打击。这些零星的炮击虽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却让马家军的军心更加动摇。

8月8日,彭德怀下达了总攻前的最后一道命令:调集第18兵团和第19兵团的全部主力,对平凉实施合围。至此,西北野战军在平凉地区的总兵力达到了34万人,是马家军的两倍有余。而且,这支部队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武器装备特别是火炮数量上更是远超马家军。

就在西北野战军完成最后的战前准备时,马家军的斥候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平凉城外的旷野上,密密麻麻的解放军炮兵阵地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这个消息很快被报告给了马步芳。至此,马步芳才真正意识到,眼前这支解放军主力,与当年在临泽的西路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四、平凉城下的决战

1949年8月10日凌晨三点,平凉城外的寂静被一阵急促的炮声打破。西北野战军的炮兵阵地上,数百门大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马家军的阵地上。这场空前的炮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马家军位于六盘山北麓的防御工事在猛烈的炮火中几乎被夷为平地。

当第一轮炮击结束时,西北野战军的步兵部队开始向马家军阵地发起进攻。第18兵团的主力从北面突进,第19兵团则从南面泾河方向展开攻势。马家军的第82军试图组织反击,但在强大的火力打击下很快陷入混乱。到上午十点,六盘山一线的防线已经出现多处缺口。

就在马步芳准备调动预备队支援六盘山方向时,西北野战军的"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开火了。密集的火箭弹呼啸着砸向平凉城区,城内的马家军指挥部被迫多次转移。通信线路被炮火切断,使得马步芳无法及时了解战场态势,也无法有效指挥各部队协同作战。

战斗进行到中午时分,马家军的防线已经完全被打乱。第91军的骑兵部队试图在泾河沿岸发动反冲锋,但遭到了西北野战军预先布置的反坦克炮火力网的拦截。上千匹战马连同骑手倒在了泾河岸边,这支马家军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下午两点,西北野战军的两个主力兵团已经完成了对平凉的合围。马家军的溃退之势已成定局,大批士兵开始向城内撤退。但等待他们的是更加猛烈的炮火打击。西北野战军的炮兵阵地开始对城区进行覆盖性轰击,重点打击军事目标和交通要道。

傍晚时分,一个意外事件加速了马家军的崩溃。位于城西北的弹药库被一发炮弹击中,发生了连环爆炸。巨大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引发了城内马家军的恐慌,不少部队开始自行突围。

入夜后,马步芳命令第129军掩护其他部队撤退。但此时西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了城外的主要道路,马家军的撤退只能沿着崎岖的山路进行。黑暗中,大量马家军士兵迷失方向,成批投降或被俘。

8月11日拂晓,西北野战军对平凉城发起总攻。此时城内的马家军已经所剩无几,大部分是些没来得及撤退的零散部队。经过短暂的巷战,平凉城最终被攻克。马步芳本人则在前一天夜里,带着少量亲信沿着事先准备的秘密通道逃离了平凉。

战后统计,这场战役中马家军共伤亡近5万人,投降和被俘的超过6万人,剩余部队则随马步芳逃往青海。缴获的武器装备中包括各型火炮200余门,机枪800多挺,以及大量轻武器和军用物资。至此,马家军在甘肃的统治彻底结束。

五、平凉战役的军事启示

平凉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西北野战军在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场战役中,彭德怀采用的战术打法与此前的许多战役有着显著不同。

首先是火力配置上的重大创新。在平凉战役中,西北野战军首次实现了大规模炮兵集群作战。三百余门各型火炮的集中使用,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战役,其火力配置方式也更加科学。炮兵部队采用了"三梯次"布置:第一梯次负责突破enemy防线,第二梯次支援步兵推进,第三梯次机动支援。这种布置确保了全程火力支援不间断。

其次是侦察情报工作的细致。在战役发起前的半个月里,西北野战军派出了数十支侦察小组,深入enemy后方搜集情报。这些侦察员不仅摸清了马家军的兵力部署,还详细绘制了enemy火力点分布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获取了平凉地区详细的地形资料,为后续的炮兵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战术协同方面,西北野战军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平。步兵、炮兵、工兵等各兵种之间的配合十分默契。例如,在突破六盘山防线时,工兵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快速排除地雷,为步兵部队开辟了进攻通道。而在泾河沿岸的战斗中,反坦克炮兵与步兵的密切配合,成功挫败了马家军骑兵的反冲锋。

通信指挥系统的完善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西北野战军在战前就建立了多重通信网络,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各部队之间始终保持着畅通的联系。这与马家军的通信系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战斗初期就因炮火打击而瘫痪。

后勤保障工作也值得关注。西北野战军在战前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建立了多个弹药补给点和医疗站。仅炮弹储备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发,这保证了长达两天的持续炮击。而分散设置的医疗站则大大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

平凉战役中的夜间作战同样具有示范意义。西北野战军善于利用夜色优势,在夜间实施多次突袭行动。特别是在围堵enemy突围时,预先在各个可能的突围路线上布置了部队,并配备了照明设备,这使得马家军的夜间突围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外,西北野战军还十分注重战场态势的掌控。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前线指挥所始终保持对战场的实时监控。当发现enemy防线出现突破口时,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及时投入预备队扩大战果。这种灵活机动的指挥方式,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在城市攻坚战中,西北野战军采取了"围而不打,打则必克"的策略。他们没有贸然发起总攻,而是先用炮火打击削弱enemy的抵抗力,直到确认时机成熟才发起最后总攻。这种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既保证了胜利,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己方伤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