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的领导人中,最先住进中南海的,其实是周恩来。当时他就居住在日后毛主席住的菊香书屋里,后面两间房住的是林伯渠。毛主席于6月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从北京的香山别墅,搬到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周恩来把这个地方让毛主席居住,自己搬到了中院居住,后来江青也来了,周恩来再次把中院让出,最后搬到了东厢房。
考虑到毛主席要长期居住和办公,周恩来决定另寻住处,新中国成立前,周恩来搬到了一排旧时厅堂居住,门口挂着的匾额上写的三个字“西花厅”,院子里满院的海棠花深深吸引了周恩来。西花厅位于中南海西岸紫光阁的西边,清朝初期,这里是断壁残垣,无人照看,一直到西祠太后去世后,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即位,所以皇室让载沣担任摄政王,还专门修建了摄政王府。当时整座王府有东西好几路,最西边叫西花园,又分为前院和后院,周总理后来居住的便是当年摄政王府的前院,西花厅。
每年4月,西花厅的院子里海棠花盛开,周总理对邓颖超深情无限,常常拉着邓颖超来赏花,两个人手挽手,一阵风刮,花香四溢,花瓣落于头顶,慢慢成了白头。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一直居住在北京香山,但开会要去城里,来来往往很不方便,周恩来多次去寻找新的办公处。因为此前毛主席有言在先,不去故宫,不去皇家大院,周恩来也费劲了周折。后来朱德同志也好说歹说,才成功劝说毛主席搬进了中南海。那么周恩来是如何找到西花厅的呢?多年以后,邓颖超等回忆了一些细节。
1949年4月,周恩来无意间到西花厅看望一个老同志,这个月份正是海棠花盛开的季节,周总理对这里感慨万分,喜爱万分。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们都集中到了中南海游泳池北面办公,所以这里便空了下来,这成为了一个巧合,也是周总理的愿望。从1949年11月,周总理和邓颖超搬到西花厅,一直到周总理患癌去世,一直居住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住在这里,有三件事让大家印象深刻。第一,这里虽然是皇家园林,但房屋的质量并不太好。看似富丽堂皇,实际上这些亭台楼阁早已经陈旧,木头也有些年头,每当下雨,房屋漏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次记者来采访周总理,看到周总理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出去一下,记者跟随过去,原来是隔壁房间房屋漏水,总理在地上放了几个脸盆,每当水满了就要去倒掉。周总理居然住在这里的地方,让人难以置信,此后多年,每当修缮房屋的款项批下来,周总理都不修,而是把钱送给了警卫员们,让他们回家看看母亲。
第二,周总理对海棠花一见钟情,一如对邓颖超。夏天来临前,整个西花厅的院落里到处花香四溢,白色的海棠和红色的海棠交织在一起,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蝴蝶,叽叽喳喳。有一次正好是他和邓颖超的结婚纪念日,孩子们为了给他们惊喜,专门借来了照相机,周总理下班回家,看出了孩子们的心思,便和邓颖超在美丽的海棠花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照片里的周总理温文尔雅,目光坚定,嘴角微微上扬,身为总理,他日理万机,难得的一笑也只有在照片里可以看到。第三就是,周总理在这里的生活并不安逸,他要每天坚持运动。1939年周恩来和江青在延安骑马时,因为江青的马出现了惊马现象,周恩来摔下来右手摔成重伤,活动不方便。所以从很多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周总理的右手总是微微抬起。由于关节伤残,周总理每天要坚持锻炼,董必武说的打“卫生球”其实就是乒乓球,这样有助于周总理调节身体。
在他办公室的隔壁有一个稍大的房屋,里面放的除了一些书,还有一个乒乓球桌,周总理习惯性地叫它“球房”,工作之余,他就和秘书,警卫员等,在这里练习乒乓球。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在这里房子里,原本墙上挂着一个“请勿吸烟”的牌子,后来周总理专门吩咐以后不准挂牌子。这是因为,周总理虽然不抽烟,但是来看望周总理的客人们,比如毛主席等,都抽烟,所以他尊重客人的习惯,允许客人在他的办公室抽烟,包括警卫员,如果谁想抽烟,照抽便是。虽然是一个小细节,却体现了周总理为人大度,平易近人的作风。从1949年周总理入住西花厅,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一共在这里居住了25年,此后,邓颖超继续在这里居住。
1987年,邓颖超写了《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回忆》一文,文章中对周总理表示了无限的怀念,她写道:你喜欢的海棠花,又开了。解放初期,你无意间爱上了这个院落,还有院子里的海棠花,我也跟着你爱上了。你住了整整25年,我现在住了第38年了。1992年,邓颖超轻轻地闭上了双眼,尊重她生前遗愿,后事和周总理一样,不保留骨灰,不竖立墓碑。多年后,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再次来到西花厅,看到邓颖超的卧室,依然挂着一束干花,那是周总理曾送给邓颖超的,在周总理离世这些年里,邓颖超独自看着这些遗物,度过了多少思念之夜。庭院,依然是满树的海棠花。参考:《西花厅孩子们的怀念》《走出西花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