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毛主席烟瘾很大,那他的酒量呢?李敏婚礼上有了答案

风吹麦浪日记 2025-04-09 22:08:37

说起来喝酒,我们不禁会想到周总理,因为周总理少抽烟甚至不抽烟,但是能喝酒。周恩来喝酒的故事太多了,充满迷人的魅力。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出应酬客人在所难免,酒作为餐桌上的标配,能喝酒会让人际关系娴熟的多。但毛主席却很少喝酒,这是为何呢?

不仅如此,在后来很多年里,周总理对领导喝酒也制定了各种规则,就连喜爱喝酒的许世友也没有办法,这又是为何?毛主席的烟瘾毛主席一生抽烟的时间很长,从18岁到81岁,足足抽了63年,当然,期间毛主席在同志们的劝说下,也有戒烟记录。1974年毛主席病重期间,肺心病比较严重,在医生的督促下毛主席才开始戒烟。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创作《论持久战》,据警卫人员回忆,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创作,有时候一天要抽五六十根烟。周恩来等人去看望毛主席时,还专门把他嘴里的烟取下来,周恩来说:“主席啊,少抽烟,对身体好。”毛主席总是幽默地说:“还是等革命成功再说吧。”其实周恩来等人很明白,对于一个几十年烟龄的人来说,戒烟是很难的,而毛主席更是如此,抽烟反而可以帮助他取得灵感。

1945年毛主席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到重庆谈判,在谈判前,有人给毛主席送了一碟辣椒,蒋介石见到后说:“我蒋某人向来是不喜欢吃辣椒,而且也不喜欢抽烟。”但偏偏毛主席是既爱抽烟,又喜欢吃辣椒。他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令人震惊的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得知蒋介石不抽烟,在一个月内硬是没抽一支烟。日后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这种克制力极其佩服,他对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说:“他毛泽东得知我不抽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当然,吸烟有害健康,毛主席自然是知道的,他也多次询问关于抽烟的事情。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已经10多年,毛主席邀请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一个教授去北京,当时医院派出了一位黄教授。因为不知道毛主席要询问什么病情,所以选了一个多方面的人才,黄教授到北京后,先是住在招待所,很久就和毛主席见面了。原来毛主席咨询的正是关于抽烟的问题,毛主席问医生:“抽烟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影响?”

其实很明显,毛主席对自己身体也很上心,但戒烟困难,只想得到一些权威的回答。黄教授考虑到毛主席的烟瘾,所以解释说:“主席,烟这个东西,少抽点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如果抽的太多,是有害健康的。”毛主席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黄教授考虑到毛主席抽烟历史长,烟量大,所以最后还是建议毛主席尽量少抽。黄教授的简单的回答降低了毛主席的思想负担,所以毛主席也没有戒烟,而是适当降低,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庆幸的是,毛主席虽然抽烟,但他很少喝酒,因为他明白,喝酒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会耽误事情,对此周总理也有同样的看法。

毛主席极少喝酒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多次端起酒杯和毛主席碰杯,但毛主席以茶代酒,让蒋介石没有了兴致,周恩来见状,马上说:“我代主席喝。”周恩来的酒量其实还可以,在他印象中,毛主席喝酒的次数很少。在江西苏区的时候,毛泽覃千里迢迢来寻找大哥,团聚后他激动不已,拿出好酒就要和毛主席喝,毛主席虽然也很激动,但他并没有喝酒,他说:“喝酒耽误事,你干了,我随意。”尽管不善于饮酒,但在特殊场合,毛主席也会破例喝一次,当然,前提是没有重要的工作在身,也不耽误明天的工作的情况下。在工作人员的印象中,毛主席曾高兴地喝过两次酒,第一次是在送别毛岸英的时候。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毛岸英毛遂自荐,他想要跟着彭德怀去朝鲜战斗,但彭德怀不同意。他说:“你的弟弟身体不好,还有个小弟弟在上海失踪了,现在可以陪在你爸爸身边的可只有你了。”但毛岸英已经下定决定了,无奈之下,毛岸英找到父亲,说明了详情。毛主席向来是支持儿子的,所以还专门请彭德怀吃了一顿饭,说明了详情。那天,在菊香书屋,厨师做了苦瓜炒腊肉、辣子鱼、肉末酸豆角等几样家常菜,毛岸英亲自倒满了酒,然后一饮而尽。毛岸英说:“彭叔叔,我爸爸不善于饮酒,这杯酒我敬您,您多喝几杯。”彭德怀也大概看出了毛主席的意思,便说:“主席,不是我不让去,实在是战场上千变万化啊。”

毛主席笑着说:“老总啊,岸英在苏联接受过训练,也是个好孩子,你不用多操心的,就让他跟着你去吧,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孩子呢。”彭德怀知道毛主席也同意了孩子去朝鲜的事情,只能同意了:“好,那我就收下这个兵了!”毛主席听到后高兴地说:“这就对啦嘛!”随后毛主席高兴地举起了酒杯,把满满一杯酒喝了下去,他说:“这杯酒就算是为你们两壮行了。”但不幸的是,毛岸英在去朝鲜一个多月后,在一场大火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另外一次就是在女儿李敏的婚礼上,向来不怎么喝酒的毛主席,频频举杯,让人感动。

1959年庐山会议后,毛主席不顾风尘仆仆赶到北京,他要主持女儿的婚礼。为此还专门把李敏叫到身边:你结婚,都要邀请谁?一年前,毛主席从监护李敏的王医生那里得知,李敏交了男朋友,只知道姓孔,其他一概不知。关心孩子的毛主席当即就叫来李敏询问:“我听说你的男朋友叫小孔,他家是干什么的?他的父亲是个谁。”李敏和孔令华从八一小学开始就认识了,但两人都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家庭情况。李敏说:“我和他谈恋爱,你问他家里干什么呢?”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你连人家家里都不知道,怎么谈恋爱呢?我觉得还是问清楚比较好。”实际上,对于孩子们的恋爱,毛主席是不会过多干涉,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大女儿,毛主席还是要替李敏把把关。李敏随后询问了孔令华才得知,原来孔令华的父亲是开国中将孔从洲。

孔从洲早年间跟着杨虎城作战,西安事变的时候还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孔从洲的家人一直被安置在解放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才迁到北京。李敏打听清楚后如实告诉了毛主席:“爸爸,我问清楚了,他的爸爸叫孔从洲,他还有个妹妹叫孔淑静。”听到孔从洲的名字,毛主席笑着说:“原来是孔从洲啊,我知道,我知道。”简单的一句话,同意了女儿的婚事。毛主席从小熟读《论语》,所以他称呼孔令华为:小孔夫子。毛主席说:“你什么时候带这个小孔夫子来见见我。”不久,李敏带着孔令华去中南海面见毛主席,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后,两个人又去了南昌面见贺子珍,贺子珍也没有什么意见,所以把婚礼定在了一年后。

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华的婚礼在颐年堂举行,孔从洲刚好去北京开会,可以参加婚礼。在婚礼前毛主席曾问李敏,邀请谁?李敏说:“除了毛远志姐姐,还有我的同学。”毛主席说:“你小时候都是你邓妈妈和蔡妈妈她们照顾你,你还得请请她们呢。”毛主席说的其实是蔡畅和邓颖超等,李敏说:“好,我一定把她们都请来。”当天来参加婚礼的除了孔从洲,还有湖南老家的王季范,以及李银桥等警卫人员。在婚宴上,毛主席心情大好,和孔从洲喝着酒。李敏知道爸爸不善饮酒,希望父亲少喝点,毛主席说:“今天爸爸高兴,就破例喝一次。”给客人敬酒时,毛主席频频举杯,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雁来秋水阔,鸦尽夕阳沉。毛主席何尝不知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对女儿的爱和不舍都装在酒杯里。1962年李敏生下一个男婴,毛主席给孩子取名“孔继宁”,意思就是要继承列宁的遗志。一年后,李敏搬出了中南海。喝酒耽误事周总理能喝酒,已经不是秘密,但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很少喝酒了,这是因为喝醉了会耽误事。

第一,喝酒会导致车祸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车祸事故频发,光北京一年汇报的关于酒驾造成的车祸就有上百起。所以周总理对此十分重视。他反复提出,喝酒要自律,如果真的在应酬场合,他规定自己不能醉酒,更不能劝酒。周总理曾严厉批评一个外交官,给一个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劝酒,导致后者喝多,开车回使馆时出了车祸,还伤了路人。他生气地说:“这是严重违反外交纪律。以后一律不准劝酒,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

第二,酒后乱说话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同年赫鲁晓夫下台,中苏两国算是有了缓和的机会,所以毛主席决定让周总理率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但万万没有想到,期间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喝高了,甚至喝醉了,期间说了一句话:“不要让赫鲁晓夫影响我们之间的兄弟感情,你看,我把赫鲁晓夫搞下台了,你什么时候也学一学……”其实这句话在当时的外交场合十分敏感,周总理听到这句话脸色突变,他马上带领团队离开会场,意思就是告诉马利诺夫斯基,请注意你的言论。

不仅如此,周总理回去收拾了东西马上就回国了。其实现在来看,在宴会上喝多了酒,胡说了几句很正常,但在公开的国际场合,这种言论十分重要。外交无小事,更何况是这种大事呢?所以这件事让周总理十分警惕,如果是我们的外交人员在公开场合喝多了怎么办呢?如果下令禁酒,肯定不行,酒文化在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周总理做了规定,在外交场合,喝酒不能超过一个人酒量的三分之一。

毛主席戒烟后得知李敏搬出了中南海,毛主席悲伤地对李敏说:“何必一定要走呢,记得经常回来看看爸爸。”1976年6月1日,毛主席突发心肌梗塞,中央根据医疗小组的诊断,第一次把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向各大军区做了通报。但保密程度依然很高,据张玉凤回忆,毛主席晚年虽然病重,但他的头脑十分清醒。1976年8月的一天,李敏匆匆赶来中南海看望爸爸,但是毛主席在病床上情况不太好,他问李敏:“娇娇,你今年多大了?”李敏说:“我38了。”毛主席摇摇头说:“不对,39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毛主席仍然清楚地记着孩子的年龄让人感动。

不仅如此,当时很多在北京的政治局委员来看望他,他都可以一一叫出大家的名字。1976年9月9日早上,李敏收到通知,中央办公厅让她火速去中南海,李敏以为是爸爸病重了,可他到了中南海却看到了爸爸的遗体。那一刻,李敏心里崩塌了,自从她搬出中南海后,就很少回去看望爸爸,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经过华国锋的指示,将毛主席的遗体永远地保存了下来,并且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让一代代人瞻仰。张玉凤回忆说:“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老人家曾多次对我说过,希望我在他去世后每年都到他的坟上去看他。这么多年来,我没有辜负他老人家的遗愿。”毛主席是人民的好领袖,他的精神,他的故事,将永远留在后人的心中。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