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什么

生远谈历史 2024-11-15 11:14:59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先祖的祭祀,十分庄重。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祖先崇拜活动就已具雏形,到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祖先神概念。

夏代有专用于供奉先祖的 “宗庙” 机构遗址;商代将祖先崇拜提升到与自然崇拜同等高度,商晚期祖先神祭祀更是明显超过自然神祭祀;

西周对殷商的祭祖礼进行大规模礼制改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祭祖礼制。

秦汉时期,儒家 “孝” 文化给祭祖活动带来重要影响。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 “孝” 思想在社会上进一步扩散,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对祭祖活动的高度重视。

明清时期,较为完善的祭祖礼制体系和民间习俗正式形成。

如《诗经》中的《颂》、《礼记》、《论语》《汉书・郊祀志》等中,对祭祀前准备、过程言行举止、祭品选择摆放都有详细记载。

随着时间的流逝,祭祀先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寻根问祖、缅怀先人、促进家族团结以及教化后人等重大意义。

再饿莫吃坟前供

而在祭祀时,供品至关重要,无论是乡村小院还是城市墓园,供品通常有果品、糕点甚至肉食。

供品被视为先人在阴间的 “口粮”,承载着活人的牵挂,象征着后人尽孝。

人们相信生者与死者生活在不同世界,供品是连接两个世界的 “媒介”,对非祭祀家族的人来说,即便饥饿难耐,也绝不能擅自拿走。

生者若擅自取用供品,拿走供品,那便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惹得阴间 “鬼神” 不满。

若有人因此身体出现异样或不幸去世,人们便会认为是惹怒了鬼神,降下灾祸。

其实原因很简单,祭祀供品在户外放置时间较长,容易受外界污染,夏季,水果和肉类供品易变质,吸引昆虫和动物;

冬季,糕点和干果也可能因寒冷结霜变硬,或被鸟类小兽啄食。

食用这样的供品,不仅有损健康,还可能引发严重食物中毒。

古人在不了解细菌和病菌传播的情况下,将此归结为逝者的 “报复” 或 “索命”,这也加深了人们对祭祀的敬畏。

尽管现代科学已解答许多疾病成因,但在古代,这些怪力乱神的说法却深入人心,用以约束后人。

这种约束源于多方面,一方面,在家庭和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代表个人,还直接影响家族名声。

另一方面,古人通过祭祀,将家庭核心价值观灌输给每一个成员,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明白行为的界限。

在集体意识作用下,个人行为被置于家族和社会框架内评判。

“再饿莫吃坟前供” 这句俗语,提醒人们即便处于困境,也不能触犯道德底线,正是在这种集体价值观影响下,社会得以稳定,礼仪和道德得以代代相传。

人肉凳的由来

民间俗语中,“再累莫坐人肉凳” 这句话相较于 “再饿莫吃坟前供” 显得更为隐晦。

“人肉凳” 究竟指什么?又为何不能坐呢?原来,在古代,“人肉凳” 指人在疲惫或需休息时坐在他人大腿上。

在古代礼教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尤其对女性而言,坐 “人肉凳” 是极其不合礼仪名节的举动。

那时讲究 “男女有别”,未婚女子需注意言行举止,保持一定身体距离。

若成年女子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坐在男性大腿上,会被视为失礼失态,既失端庄,又易招来非议。

夫妻间的亲密行为也须在私密环境中进行,未出阁的女子更是受到严格管教,要避免与外界男子接触,不能随便交谈,更不可有身体接触。

即使是家中男性长辈或兄弟,古人也秉持 “男女授受不亲” 的观念。

所以,从礼教角度看,坐在男性大腿上的行为绝对无法接受,这句俗语的流传,就是为了提醒女子,无论多疲惫,都不能忽视名节。

在那个时代,若女子因不当行为被非议,不仅影响个人婚姻,还会使家族蒙羞。

家族长辈常叮嘱年轻女子谨言慎行,避免在公共场合有逾越之举,要求她们始终保持端庄姿态,以免被视为轻浮不检点。

若女子因坐 “人肉凳” 被指责不守妇道,在一些保守地区或家族,甚至可能被施以 “浸猪笼” 这样的惩罚。

女性被视为家族 “门面”,她们的行为被社会放大检视,稍有失误就可能引发舆论非议。

所以,“再累莫坐人肉凳” 实则是对女子的一种警告,告诫她们在外要时刻保持端正姿态。

即便在当今社会,“人肉凳” 的观念虽不再被严格执行,但在很多保守家庭或社区,比如公共场合表现过于亲密的情侣或夫妻,仍可能受到长辈批评或旁人侧目。

这些规训背后,依然能看到古代礼教的影子。

时代不断变迁,许多古老观念与习俗要么被重新解读,要么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如今,传统祭祀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墓地大多由公共机构统一管理,人们往往在清明节或重阳节集中祭扫,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时随地进行坟前祭拜。

供品种类也日益简化,不再是整桌酒肉的祭祀盛宴,而是便于携带的小食品和水果。

这些现代供品要么当场被消耗,要么被带回家,在墓前停留的时间大大减少。再加上公共墓地有专人清洁和管理,供品无人认领的情况也少了很多。

即便是生活困难的人,也不会去坟地找食物。

现代社会提倡环保和卫生,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食物浪费问题,在祭拜时会尽量少留供品。

而对于那些没被带走的供品,墓地管理方会统一处理,防止因供品腐烂引发卫生问题,如此一来,“再饿莫吃坟前供” 逐渐失去了道德警示。

“人肉凳” 的观念同样也在变化,随着社会观念日益开放,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不再像古代那样受到严格限制。

情侣和夫妻在公共场合正常的亲密行为不再被视为失礼,尤其在年轻人当中,这已成为表达感情的自然方式。

不过,在某些地区,公开的身体接触仍会引起长辈不满,但这种批评只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惯性反应。

女性在社会中有了更多自主权,不再因行为或言论像古代那样受到严格审视。

男女关系更加平等,所以 “人肉凳” 的禁忌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情感需求的尊重。

虽然大家不再迷信鬼神,但仍然重视礼仪,在现代丧葬仪式中,人们依然会敬重逝者,这种敬重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

坟前供品,不再是连接生者与死者的 “媒介”,而是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之情,那一方宁静之所,不可侵犯。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