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古来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生远谈历史 2024-11-05 11:16:39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唐盛世,犹如璀璨明珠,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火骤起,打破了这繁华梦境。

长安沦陷,洛阳成墟,生灵涂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场史上最血腥的叛乱,究竟因何爆发?曾经辉煌的大唐又如何在战乱中走向衰落?

祸起萧墙

唐玄宗即位之初,可谓雄心勃勃。

他不仅以雷霆手段稳固了朝局,更推行一系列改革,将唐朝推向了盛世巅峰。

天下归心,万国来朝,“开元盛世”的辉煌让唐帝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然而也正是因为开创了盛世,这位皇帝才逐渐对江山稳固产生了错觉,对朝政放松了警惕,甚至对一切潜在威胁视而不见。

在唐玄宗晚年,他的目光不再关注政务,而是日渐沉溺于享乐,尤其钟情于杨贵妃。

杨贵妃不仅容貌倾国倾城,更是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在玄宗面前犹如明珠生辉,让他为之倾倒。

为了博取佳人一笑,唐玄宗不惜大量耗费人力财力打造华清池,终日与爱妃享乐。

这种痴迷渐渐使得玄宗忽视了朝政,而杨贵妃的存在也让玄宗对她的亲属格外照顾,逐渐将朝中权柄放到了杨氏家族手中。

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因此步步高升,最终担任宰相。

杨国忠不仅擅长笼络朝臣,还不断收敛财富,行事专断,把持朝堂,京城内外,无人不知他的权势滔天。

然而他却并非治世能臣,他一方面收受贿赂,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却四处树敌,肆意排挤异己,使得朝中党争日益激烈,内外矛盾积聚。

而此时的边境局势也逐渐出现动荡的苗头。

因为唐玄宗对边疆节度使的放任,一些藩镇逐渐崛起,尤其是安禄山,他出身边陲,自小粗野豪放,但深谙人情世故。

边境叛军

在唐玄宗的赏识下,安禄山从一名不起眼的小兵,迅速升任到掌握重兵的节度使,手下统领的士兵多达数十万。

为了赢得朝廷的信任,他不仅依附于唐玄宗,还不惜以卑微姿态接近杨贵妃,称她为“干娘”,以讨得她的欢心。

唐玄宗也因为这层关系,渐渐对他失去了戒心。

玄宗甚至多次在朝臣面前夸赞安禄山,称其忠诚无二,还让他频繁出入宫中,享受与皇亲贵胄无异的待遇。

与此同时,安禄山的真正野心却在他的领地里悄然滋长。

作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统辖的地盘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重地。

这里是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位置极其重要。

安禄山在这里经营多年,手中握有大量精锐的胡人骑兵,通过许以厚利,笼络了不少契丹、奚族等部落的支持,这让他的军队战斗力远超其他节度使。

随着兵力不断壮大,安禄山的权力野心愈发不可收敛,他不仅暗中囤积粮草,还在所辖地区修筑大量兵营,训练士兵,积累战马。

这种规模的扩军备战,足以威胁唐朝的中枢安稳。

然而,唐玄宗此时正沉迷于宫廷生活,对此毫无察觉,甚至将每一次关于安禄山的告密都斥为“无中生有”。

正是这种放任与轻信,为大唐埋下了致命隐患。

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的野心终于按捺不住,为了掩饰自己的反叛,他打出了“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号,将叛乱伪装成一次“扶正除奸”的行动。

这种手段极为高明,一时间竟让不少人对安禄山的起兵抱有误解,借此机会,安禄山集结了来自范阳的十五万精锐大军,浩浩荡荡地挥师南下。

这支叛军的核心战力是胡人骑兵,他们骁勇善战、机动灵活,具备极强的冲击力。

相比之下,唐朝精锐部队多集中在西域和边疆,边镇军由于长期戍守、训练有素,实力越来越强。

而内地,尤其是长安附近,因为承平日久,中央和内地所驻守的兵力相对较少,军队由于缺乏训练、兵器生锈等问题,战斗力远不如叛军。

叛军的速度极快,兵锋所至,沿途州县官员无不闻风丧胆,纷纷弃城而逃,地方的守备几乎一触即溃。

短短数日,叛军便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并迅速向南推进。

玄宗最初甚至不相信安禄山会起兵造反,当第一道紧急奏报传到长安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批示了一句“安禄山素来忠良,岂能叛乱?”随即继续沉浸在安逸中。

但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战报接踵而至,各地失守的消息接连不断,安禄山的大军已逼近洛阳,至此,玄宗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然而为时已晚。

唐玄宗仓促召集大将仙芝和封常清,命他们率领朝廷的残余兵力前往抵御。

此时的唐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强悍,朝廷匆忙征募的士兵大多是毫无战斗经验的市井百姓,而边疆精锐则尚在路上。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军队在与安禄山的叛军对阵时,屡战屡败,且因为补给不足,士气低迷,很快便被逼退至潼关一线。

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地势险要,原本易守难攻,然而,唐玄宗却因听信谗言,将高仙芝、封常清冤杀,亲手断送了守城的最后希望。

失去了大将的唐军在潼关几乎群龙无首,此后哥舒翰镇守潼关,原本可以将叛军牵制一段时间,但因为玄宗的骚操作,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敌,导致唐军在灵宝之战中遭遇惨败,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的骑兵趁机突破潼关,长安再无天险可守。

马嵬兵变

唐玄宗匆忙带着皇室宗亲、杨贵妃及文武大臣一行人从长安出逃,前往西南避难,逃亡的队伍行进缓慢,沿途饥寒交迫,狼狈不堪。

行至马嵬坡时,情绪激动的军士们再也无法忍受,他们对杨贵妃和杨家人的怨恨,已积聚成熊熊怒火。

早在叛军起兵的消息传入长安时,朝野上下就有一部分人将责任归咎于杨家,尤其是杨贵妃,认为正是她让玄宗沉迷美色,忽略政务,才导致国家沦入如此境地。

而她的堂兄杨国忠,更是因滥用职权、排除异己,被军士们视作动乱的根源。

对于这些疲惫不堪、身处逃亡的士兵来说,他们眼见皇帝带着自己疲惫不堪的队伍流亡四方,而叛军肆虐中原,无数人流离失所,亲人离散,家园化为灰烬,内心早已对杨氏一族积怨已深。

愤怒的将士们集结在马嵬坡,开始激烈地鼓噪。

最终士兵们挥刀将杨国忠斩杀,禁接着将矛头对准了杨贵妃,她那倾城倾国的美貌,在此刻成了被诟病的“罪证”。

在他们眼中,正是这位宠妃的存在,令玄宗偏听偏信,放纵杨家胡作非为,才导致了唐朝如今的危局。

士兵们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面对这般局面,唐玄宗心如刀割,左右为难,昔日朝夕相处的贵妃,早已不仅仅是他的爱妃,更是他年老时唯一的慰藉。

然而在一片喧闹中,他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再无选择:他要保住这些将士,否则长安再无一兵一卒守卫。

玄宗最终默许了将士们的要求,下达了赐死杨贵妃的命令,高力士领命,将杨贵妃带到佛堂前,给她一条白绫,让她自尽。

杨贵妃凄然地看着玄宗,或许她知道,这一刻再无回头的可能,她缓缓解下身上的珠钗,最后一次俯身向玄宗行礼告别。

白绫轻轻绕过脖颈,那个曾经令无数人惊艳的绝色美人,最终香消玉殒在这片荒凉的马嵬坡,化作诗人白居易陛下的一抹倩影。

而玄宗亲眼见证了爱妃的离去,他的心也随之彻底崩溃,曾经的盛唐之主,如今只能无力地望着这一切,徒留悔恨在心头。

回想着昔日的锦衣玉食,歌舞升平,而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失去了杨贵妃,他也失去了最后一丝温暖,仿佛连眼前的路途都变得愈加冰冷。

然而,杨贵妃之死并没有结束乱世的灾难,也并未带来片刻的平静。

玄宗带领残余的队伍继续向西南逃亡,心头的苦楚无以排解,而与此同时,长安城早已陷入了叛军的铁蹄之下,成为了一片人间炼狱。

叛乱平定

之后唐玄宗继续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年号为至德,以太上皇的名义尊唐玄宗,并立誓要重振大唐,平定动乱。

李亨即位后,重用久负盛名的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

在他们的领导下,唐军士气逐渐恢复,郭子仪和李光弼分兵作战,一路与叛军周旋,一路收复失地,唐军士气逐渐高涨,安史叛军的气焰也因此受到遏制。

唐军先是在河北一带取得胜利,但叛军势力并未完全消失,他们仍在中原和北方部分地区占据优势。

尤其是叛军的新首领史思明,此人狡猾多疑、用兵灵活,不断调动部队对唐军展开袭扰,企图拖延唐军的反攻步伐。

唐军虽一度占领河北等地,但屡次因粮草不足、援军不济而难以推进。

睢阳之战无疑是这一时期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睢阳位于大唐南北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城中的守将张巡与南霁云虽兵力不足,面对十八万叛军大军,他们誓死不降。

睢阳城在包围下断水断粮,军民饥饿交加,但城中人没有一人动摇,许多人甚至以草根、树皮、皮甲充饥。

到最后,城中无可食用,张巡和将士们不得不将饿死的战友肉体煮食以度饥荒。

《资治通鉴》记载 “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

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

睢阳城坚持了整整十个月,虽然最终失守,但其悲壮的抵抗为唐朝的反攻争取了宝贵时间,也激励了全体唐军士气。

与此同时,叛军内部逐渐开始动荡,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而继任的史思明也并非一统之主,叛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史思明虽率部援助安庆绪,但两人争权夺利的冲突愈发严重,互相猜忌,最终史思明叛变,再度向唐朝投降。

唐肃宗一时喜出望外,以丰厚奖赏待之,委以重任,然而,这份赏赐终究没能换来史思明的真正忠心,史思明再度反叛,割据在老巢范阳。

面对此情形,唐肃宗李亨决定联合外部力量,唐朝向回纥、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寻求援军,请他们帮助平定叛乱。

这些外族军队为唐军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战力,然而他们也看到了唐朝内部的虚弱和外强中干,因此也趁机在战乱中侵占、掠夺了大量物资。

叛军的控制区被逐渐蚕食,但中原大地也因此进一步残破不堪,民众苦不堪言,昔日的富庶之地成了焦土。

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率领下,唐军继续奋力进攻,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叛军内部再次因权力争斗而四分五裂。

失去统一指挥的叛军愈加分裂,唐军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外援与内部军队对叛军展开全面围剿,叛军败退之势已不可逆转。

宝应二年(763 年)正月,史朝义在绝望中自尽,唐军最终彻底平定叛乱,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划上了一个血腥的句号。

尽管叛乱平定,但大唐的元气已严重受损,当唐军凯旋回到长安,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唏嘘不已,千年古都已化为断壁残垣,街道上人迹罕至,破败的屋舍诉说着曾经的惨烈战火。

城市的富饶已成过去,无数百姓死于战乱,朝廷财政耗竭,民力凋敝,幸存者则流离失所,长安再也不是那座歌舞升平的繁华之都,而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

此后数百年中,唐朝再未能恢复到往日的巅峰。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