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翰女儿在武汉祭奠父亲,毛主席急电李先念:应安排她继承父志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4-21 06:36:48

在1950年的清明,一个20岁左右的大学女生,正和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到汉口的一座烈士墓前祭拜。

这位女生名叫夏芸,她来祭拜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中国革命先驱夏明翰。

她口中缓缓念出了一首当年父亲的诗作,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然而就在这时,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在得知夏芸的生活情况后,连夜向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发出急电:将夏芸送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

为何毛主席会如此关心夏芸的生活情况?原来,这个女孩的存在,是一个国家机密。

1900年出生于湖北秭归的夏明翰,也是个官宦人家子弟,父亲夏绍范曾任清朝的归州知州。

但是,这个人却是个"戴着红顶子搞维新"的异类,家中的氛围也因此开明不少。

他的母亲陈云凤,也是个十分善良的人。在父母的教导下,年幼的夏明翰有了一颗济世救民的心。

不过,他也因此闯过祸。有一次,他看到佃户因交不起地租被自家人鞭打,居然一气之下,将祖父的乌木算盘砸向了祠堂的香案。

夏明翰的这种反抗精神,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彻底爆发。

19岁的他带领衡阳学生焚烧日货时,将祖父私藏的东洋参也一并投入火堆。他想以此来表示,自己救国救民的决心。

这之后,夏明翰便一边学习马列主义著作,一边投身于革命工作之中。

1921年冬,在清水塘毛主席的住所,这位衡阳学生领袖正式入党,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农民运动的先锋。

1925年,夏明翰认识了女工郑家钧。

郑家钧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没什么文化,但是为人善良。她的性格虽然温柔,但是柔中有刚,从不在原则问题上低头。

两人相识后,很快便相知相恋,并且顺理成章地共结连理。他们二人相互支持,情深义重,是很多人眼中的模范夫妻。

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夏明翰经常会化装成商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

郑家钧每天虽然都提心吊胆,但是仍然会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

1927年秋天,郑家钧产下了一个女婴。夏明翰为孩子取名为“赤云”,希望她长大后,能够看到红色布满天空。

不过也是从那天开始,郑家钧的生活中便多了一个内容,就是抱着女儿在门口等丈夫归来。

1927年,正好是大革命失败、蒋介石汪精卫联手打击我党的时候。

夏明翰从事的革命工作,开始面临更大的危险,有的时候,甚至需要郑家钧来配合,才能躲过搜捕。

夏明翰在平江组织农民武装时,常常将襁褓中的女儿赤云绑在背上,然后翻山越岭地赶路。

每当遭遇民团追捕,这位年轻的父亲就会把女儿藏在山神庙供桌下,然后自己去引开追兵。

1928年1月,夏明翰奉命赴武汉活动。动身前夕,他在市集上买了两颗红珠子,用纸包了赠予妻子。

包珠子的纸上写了两句诗: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之后,他就挥手告别了家人。谁料想,他们的这一别竟成永诀。

仅仅两个月后,夏明翰便在汉口被捕。在刑讯室里,敌人将竹签钉入他的十指,用烧红的烙铁灼他的背脊,却始终未能撬开夏明翰的牙关。

当敌人递来白纸逼写自白书时,夏明翰却借着这难得的笔纸,写下了三封绝命书,分别给母亲、妻子和大姐。

但是不管是哪一封,他都在最后叮嘱,一定要守护仅仅6个月大的赤云周全。

3月20日晨,汉口空坪刑场上,夏明翰念着自己的绝命诗,坦然走向了敌人的屠刀。

但是,当时的他心里,想必也会有一丝担忧:自己已经成了敌人的眼中钉,那么郑家钧和赤云,真的可以安然无恙吗?

但是当时,他也只能将刚满半岁的女儿托付给自己未竟的事业,让党组织去保护她。

果然如夏明翰所料,在他被害后,敌人立刻对他的家人展开了搜捕。

在党组织的保护下,郑家钧带着赤云,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逃亡。

她自己化名周氏,给孩子改名为“郑忆芸”,辗转长沙、衡阳一带,靠绣花的手艺维持生计。

郑家钧仍然十分倔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接受党组织的救济。

而夏明翰留给她的遗物,她虽然十分珍惜,但是也不敢拿出来示人,只能是装在一个破旧的陶罐里,须臾不离身。

当时,革命尚未胜利,党组织的活动仍然会随时遭到敌人的打击。

为了安全起见,除了给郑家钧母女一些必要的帮助之外,地下组织从来不提及她们的真正身份。

时间一长,夏明翰还有妻女在世这件事,就成了一个秘密。

终于在1949年,全国解放了,在长沙生活的郑家钧母女,也迎来了新生。

而赤云,也就在那时正式改名为“夏芸”。不过此时,一个新的烦恼出现了。

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郑家钧始终坚持让孩子参加学习。夏芸也不负众望,成绩一直非常优秀。

1949年的秋天,她考入了武汉大学读书,但是,昂贵的学费,却让母女二人犯了难。

于是,在仅仅读了半年大学后,夏芸便不得不遗憾退学。郑家钧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便带着女儿,到丈夫的墓前祭扫。

而此时,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听说了夏芸的事情,于是便将情况反映给了毛主席,并表示希望给这个烈士遗孤直接安排工作。

但是,毛主席在仔细考虑之后,给李先念发去复电,让他把夏芸送到北京农业大学读书。

毛主席的做法有两个目的,第一自然是解决夏芸的学习问题,第二则是希望夏芸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扎根于农民和土地当中。

北京农业大学在当时刚刚成立不久,很多学生都是上级直接安排过来的。所以在这里,夏芸并不突出。

而且,已经21岁的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倔强。

她只承认自己是烈属,却不说自己的父亲是谁,甚至连人家询问她父亲是何时去世的,她都不给出明确答案。

每天上课时,她总是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躲在教室角落里默默记着笔记。

而既然她自己不想提,国家的相关部门,自然也就尊重其意见,替她保密。就这样,夏芸自己又把自己活成了“机密”。

只不过有一次,学校上政治课的时候,夏芸站起来发言,无意间说起自己的父亲是夏明翰。

老师和同学这才知道,眼前的这个女孩有着怎样的过往。虽然夏芸十分低调,但是在学习上面,她却从来不放松。

农业学习是非常辛苦的,除了教室里的课业之外,学生们还要经常去田间地头搞实验、亲自种田。

每到此时,夏芸总是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组队,但是往往她一个人的成果,就不比其他的团队差。

1954年,夏芸毕业了。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历史,她是完全有机会留在北京的。

但是,当校领导和她谈这件事的时候,夏芸却说了一句:“如果我父亲希望我坐机关,那他就不会被砍头了。”

接着她提出申请,要到最艰苦的江西去工作。

这之后,她在那里的大吉山农技站扎下了根来,在石头山上开荒种田,当年就让那里的矿工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

1985年清明,已经77岁的夏芸,来到了父亲的墓前祭扫。

离去时,她特地从坟前取回一抔黄土,撒在了自己的试验田里。

夏芸似乎是要以这种方式,告诉自己的父亲,他的事业已经有人继承。夏明翰诗句中的“后来人”,就是千千万万像夏芸一样的建设者。

参考资料:

1、夏明翰 - 百度百科

2、【党史百年·英模事迹】一生正气垂青史——夏明翰——澎湃新闻2021-04-08 22: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