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启搜查,终究是晚了一步,大批科学家回国,中方保人要紧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4-05 05:20:40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条铁律如今仍然有效。

但是现在,世界上能够吸引顶尖人才的国家,也就只有两个了:美国和中国。虽然美国曾经在“人才战”中占据优势,但情况似乎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最近一年,已经有14位顶尖的华裔科学家回到中国工作。而根据一些媒体的调查,有多达75%在美工作的科学家,也打算作出同样的选择。

曾经的中国人,以到美国工作生活为荣。而现在,他们却以回国工作为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一变化?

这还要从美国的“红脖子”群体说起。

在媒体的定位中,所谓的“红脖子”,就是那些既没什么能耐、又有些盲目自大、同时还带有一些种族主义倾向的白人。

曾经的美国,靠着资本收割和科技霸权,在世界上肆意敛财,红脖子们也得以轻松地坐享其成。

然而在2020年之后,随着美国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红脖子们的日子越来越差。

红脖子过得不好,关键还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普遍接受过“快乐教育”的毒害,所以工作能力有限,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但是,他们手里却掌握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武器,那就是选票。红脖子们数量众多,他们的倾向,往往可以影响大选结果。

所以不管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必须为红脖子的愤怒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而他们共同的选择,就是华裔。

美国近些年的科技成果,几乎全部仰仗华裔人才的贡献。

就比如他们的AI产业,如今有75%的工程师都是华裔。在整个美国的打工者队伍中,华裔都算是拿着高薪的人。

华裔的高薪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可是那些红脖子们却不看这些,只觉得华裔占据了所谓的“高薪岗位”。于是,敌视甚至仇视华裔,就成了他们的一大思想倾向。

而美国政府为了赢得选票,也不得不迎合他们的这种思想。同时,美国这十几年来实在是让人失望,把锅甩给华裔,也能够掩盖美国政府的无能。

于是我们就看到,美国政府导演了一系列针对华裔和中国的闹剧。

除了新疆的棉花,以及子虚乌有的“强制劳动”之外,还有针对华裔的系统性迫害。

我们在新闻里经常能见到,华裔就因为自己长着一张东方脸,便受到路人的无端攻击。

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教育领域。

美国的那些高校,曾经是中国学子趋之若鹜的。但是在这两年,他们纷纷出台政策,限制中国学生就读理工科。

而这背后的逻辑,除了选票之外,还有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的野心。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特朗普的“中国行动计划”。

所谓“中国行动计划”,是美国对华裔科学家系统性打压的一系列活动。

这一计划始于2018年,美方以“防止技术泄密”为由,对华裔学者进行无端地调查和搜查。这导致他们的学术自由受损、职业安全岌岌可危。

在巅峰时期,美司法部甚至要求旗下的各部门,每月至少要提出1-2项针对中国的指控,并将此定位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受迫害者中,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王晓峰教授。作为网络防护领域的顶尖学者,他曾因莫须有的“间谍嫌疑”被FBI突击搜查。

尽管未发现任何证据,但长达数月的调查,仍然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混乱。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人工智能专家孙少聪因研究受阻选择回国,量子物理学家李敏被吊销实验室权限,甚至还有学者因为遭到无端猜忌而自杀。

这些事件,无不折射出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的困境。

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有超过300名华裔科学家无端遭受美国情报部门的怀疑和调查。在各种压力下,他们只能选择离开美国。而他们中的近半数,都回归了中国。

近年来曾遭“中国行动计划”迫害的华裔科学家,从左至右:胡安明、郗小星、陶丰 资料图

尽管“中国行动计划”在2022年被暂停,但特朗普的回归,又使其“死灰复燃”。

而这一次,他们的手段更加酷烈。据某印第安纳大学华裔研究员表示,几乎每一天,他都有同事收到FBI约谈通知,搞得实验室里人心惶惶,根本没人能安心做研究。

然而,特朗普等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五年前不同,此时的全球科技格局已经是另一副景象了。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六代机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回流。

美国《自然》杂志2025年调查显示,除了高达75%的华裔科学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族裔的科学家,也考虑离开美国。而中国,成为了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前面已经说过,特朗普政府的初衷是为了选票,同时也是为了遏制中国技术进步。但这个计划的结果,却与他的想象南辕北辙。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在2020-2025年间,由于华裔科研人员的大量流失,美国的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项目纷纷陷入停滞。

麻省理工学院的某教授痛心地表示,失去了这些人中国才,美国可能需要十年才能恢复竞争力。

如今,美国司法部对华裔学者的迫害,正在瓦解其引以为傲的科技创新能力。

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瑟-拉维尼甚至慨叹,如今的美国硅谷,已经不再是全球的科技灯塔了。”

面对美国的“逐客令”,中国则以其宽广的胸怀,欢迎八方的人才。

但其实,这并不容易,如何让海外的科学家融入中国的体系,给他们足够有吸引力的条件,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实操问题。

所幸的是,我们对此早已有了布局。

2024年,政府颁布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例》,在政策的层面上,为归国科学家提供了法律保护、税收优惠及快速入职通道。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各种的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始以灵活的机制来吸引人才。

同时,在深圳、合肥等地,还设立有“科学家创业特区”,政府会为选择创业的归国科学家提供资金、场地和政策包,助力他们技术的商业化。

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外,高额的研发投入,在如今的中国也足以让人惊叹。

2025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69%,逼近美国的3.39%。但是如果以中国的物价水平来计算的话,那么中国科研经费的总量,就会大幅超过美国。

正是在这样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科技正结出累累硕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于5G、新能源、机械、材料等领域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之首。

同时,中国的政府和企业,还未雨绸缪,为明天储备人才。

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正与腾讯等诸多商业平台一起,以千万级年薪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来吸引全球的科技精英。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而回国,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基石。而70年后,相似的剧本再次上演。

彭博社的评论称:“特朗普的‘中国行动计划’正在制造新一代‘钱学森’,他们带着前沿的科技和对美国的不信任归来。”

如今,中国正成为一块“人才磁铁”,对全世界的人才伸开欢迎的双手。

特朗普的搜查和阻断,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寒蝉效应,但却无法逆转世界大势。

科学家讨厌政治博弈,当他们遭遇不公对待时,必然会寻找能尊重他们价值的土地。而中国,正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务实的政策,书写新一轮“归国潮”的历史。

当年美国的科技之光,终将在中国,燃起更辉煌的火焰。

参考资料:

1.科学家归国体现中国强大吸引力——来源: 楚天都市报

2.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观察者网2025-04-02 17:22

10 阅读:4047
评论列表
  • 2025-04-05 15:02

    科学家一生在研究,专家一生在吹水。

  • 2025-04-05 21:31

    华裔科学家不是被监视就是意外身亡

  • 2025-04-05 11:41

    现在的美国开始抓打黑工的华人,每抓到一个罚款五万以上,有的二十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