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入主南京,一武将拒不投降,只写下一行字,却让朱棣无可奈何

言过于诚 2023-02-16 01:21:06

1402年,朱棣领军抵达南京。当时,城中明明还有20万大军,谁知备受建文帝信任的李景隆却大开城门,迎接燕军。众武将见大势已去,纷纷跪地乞降。不料,一名武将不仅没有投降,还写下一行字,让朱棣恨得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01.功勋子弟中的高富帅

这名武将叫徐辉祖,他是明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出身高贵,加之身高八尺五寸(约1米95)、相貌英俊,即便在明朝功勋子弟当中,也足以称得上是“高富帅”。

作为徐家长子,徐辉祖从小就被徐达寄予厚望,每当徐达外出打仗,就会留下徐辉祖坐镇家中。徐辉祖不负重托,在他的管理下,徐家秩序井然,从未出过漏子。

明朝开国功勋的后辈当中,明太祖朱元璋最为看好的就是徐辉祖和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他先是让徐辉祖掌管,后又让李景隆掌管。由此可见,朱元璋也有意栽培二人。

徐达死后,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朱元璋为了锻炼徐辉祖,先后把他派到了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练兵。多年的历练,让徐辉祖迅速成长起来,已然可以独当一面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徐辉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建文帝身边的股肱之臣。

朱允炆刚上位,就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实行削藩制度,以此巩固皇权。戍边九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首当其冲,吃了不少苦头,据传有了反意。彼时,最为为难的是徐辉祖,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朱棣的大舅子。

02.忠义两难全

一边是人臣,一边是亲戚;一边是忠,一边是义。这无疑是个艰难的选择。最终,徐辉祖选择了忠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无可厚非。

时间来到朱元璋逝世一周年忌日,朱棣特地派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来到京城明孝陵祭拜。一时间,朝廷炸开了锅。顾命大臣齐泰认为,应当趁机把朱棣的三个儿子留在南京,让朱棣投鼠忌器,不敢有反意。黄子澄却认为,贸然扣留几人,反而授予燕王把柄,弄巧成拙。

就在朱允炆犹豫不决的时候,徐辉祖写了一道奏折。奏折中提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意思是说,我这三个外甥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彪悍,且性情无赖,毫无忠心可言,甚至连自己的父亲都可能会背叛,若放他走,他日必成大患。”

徐辉祖言下之意,其他两个外甥可以放回去,但朱高煦必须留下,以绝后患。

朱允炆仍难以决断,又召来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相商。殊不知,徐增寿一心向着姐夫朱棣,说道:“燕王和先帝(应为朱标)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朱允炆深以为然,终究是将三人放了回去。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这才明白,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是多么愚蠢的决定。更让他悔不当初的是,朱棣数次身临险地的时候,都是在朱高煦的力战之下扭转局势,多次救了朱棣的老命。这也让朱允炆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徐辉祖的建议。

03.虽力挽狂澜,却得不到信任

由于朱元璋晚年的大清洗,导致老一辈的将领中几乎无人可用,而新一代的将领中,只有李景隆和徐辉祖可用。若论能力和威望,相比李景隆,徐辉祖更胜一筹。考虑到徐辉祖和朱棣之间的关系,朱允炆最终还是将兵权交给了李景隆。

然而,李景隆骄傲自负,外强中干,且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在燕军的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损失惨重。无奈之下,朱允炆只好启用徐辉祖。

刚上战场,徐辉祖便带着三万兵马,救回在白沟河之战中惨败燕军的李景隆。此后,徐辉祖愈战愈勇,多次与燕军交手,却未尝一败,一度让燕军陷入窘境。

谁知在这关键的时刻,朱允炆不知是担心京师无良将,还是惧怕徐辉祖与朱棣暗通款曲,竟然将徐辉祖召回京师,大好的局面就此葬送。就这样,燕军再无人可挡,一路杀至南京城下。彼时,城中仍有20万大军,若殊死一战,鹿死谁手仍是未知数。谁知备受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为一己之私,竟大开金川门城门,迎接燕军。众武将见大势已去,纷纷跪地乞降……

04.写下一行字,让朱棣无可奈何

朱棣入主南京后,不肯归降者皆丧命黄泉,唯独徐辉祖将自己关在了徐家的祠堂,既不归降,也不肯去迎接朱棣。朱棣大怒,将徐辉祖打入大牢,并命人逼迫徐辉祖承认其皇位的合法性,否则杀无赦。

徐辉祖淡然一笑,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朱棣一看,顿时哑口无言。原来,徐辉祖所写的几字,出自朱元璋赐给徐达丹书铁券的内容,倘若朱棣连父亲所赐的丹书铁券都不认,如何能让前朝臣子认同,谁又敢为朱棣效力?朱棣摇了摇头,想到徐辉祖毕竟是徐达的长子,同时还是自己的大舅子,于是饶了徐辉祖一命,只把他圈禁在家中。

1407年,徐辉祖郁郁而终,年约四十岁。不久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封徐辉祖的长子徐钦为魏国公。想必,徐辉祖死去的那一刻,朱棣的执念也散了。

徐辉祖信念坚定,忠勇无双,战场上,他没败给朱棣,却败给了自己人。他一心报国,却得不到完全的信任。他面对朱棣,毫无无乞怜之意,视死如归,让朱棣无可奈何。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忠义的美名,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0 阅读:39